知乎:汉语对于外国人是很难学的语言吗?

  • i
    iso900nan
    “没办法了” 明明是省略句好吗?
    时态完全靠语境, 分别表示:现在没办法了,已经没办法了,估计没办法了。
  • h
    handsomeken
    你看,这到底是谁在耍赖呢
  • d
    dragong
    跟口语没关系,我们这一般就没有掉地下这种说法……
  • T
    Tobar
    作者后来举的例子,就是实际没回家啊

    "卧槽,不是你拉着我,我差点没揍他!" 没揍他
    "卧槽,不是你拉着我,我差点揍他!" 没揍他


    "卧槽,不是你拉着我,我差点没回家!" 没回家
    "卧槽,不是你拉着我,我差点回家!" 没回家
    "卧槽,不是你拉着我,我差点没回到家!" 回家了
  • h
    handsomeken
    这些句子在没有语境的前提下其实是有歧义而且一般情况下不会这么说的。
    有兴趣的,可以看看附件里这本书。

    [本帖最后由 handsomeken 于 2015-1-26 10:49 编辑]
  • k
    kirbyx
    lindley007说:有些语言语法有“一堆特殊用法”
    帅肯:没见过没有“一堆特殊用法的”
    kirbyx:怎么才算“一堆”呢?
    帅肯:100个
    kirbyx:你反驳的lindley007,好歹人家也要认同这个标准吧。
    帅肯:是否承认不重要,但是kirbyx耍赖

    就这么回事呗,大家看个乐。
  • h
    handsomeken
    你看,果然100个成我定的标准了,然后是我耍赖了然后到现在您连一个跟语言相关的帖子
  • G
    Gillian_Chung
    这叫“处所宾语”。
    同理像写黑板=在黑板上写字。

    这些汉语特有的语法结构,用英语是分析不来的。汉语的特点是省略,能省就省。

    所以掉地下这句话完成成立,只不过你偏执到一边非要用英语语法来分析而已。
  • T
    Tobar
    主谓宾介都能省,极度依赖上下文,没上下文,中国人都听不懂

    至于时态,那是什么,能吃吗?


    "昨天相亲,那傻逼带老子去坑的鸡!"
    "那你吃吗?" 省谓,无时态
    "肯定不吃啊!" 主谓全省,无时态

    没第一句连说的啥都看不明白
    :D :D :D

    [本帖最后由 Tobar 于 2015-1-26 11:16 编辑]
  • k
    kirbyx
    我根本没在讨论语言啊。我只是在讨论语言流氓而已。

    1、100是你说的,但是没人认,包括你自己
    2、100不是你说的,那你说到底是多少?就这么跟人掐上了

    选一个吧?还是那句话,我看扁了你所谓的一堆特殊用法的定义你自己根本搞不定,但是就出来喷人了。就这么简单。有种你搞定,甭废话。

    [本帖最后由 kirbyx 于 2015-1-26 11:56 编辑]
  • J
    Jeffrey
    汉语没语法的
  • 法式卷饼
    中文第一阶段好学,因为只要把词连起来,基本可以表达意思不用纠结语法

    第二阶段就难了,中文日常对话讲究语法是基本瞎了的程度,你学的语法只能用来做阅读,写都困难
  • 法式卷饼
    另外,中文语言口语有很多错误的说法,比如前面说掉地下,在语法上错误,但是人人都理解,中国人自己连昨日黄花明日黄花在出版物上都可以用错,你让老外怎么学
  • G
    Gillian_Chung
    没错,这叫处所宾语。
  • r
    rftrebly
    可以文盲式的学嘛……谁的母语还不是这么学来的
  • h
    handsomeken
    特殊用法不是就一张嘴的事儿么?嘴张不动了?
    我先帮您张一个吧,估计一时半会儿您也张不出啥:
    go home和go to the office哪个特殊啊
    您在解释解释好好的一个Maedchen从意思上怎么也不会是das吧

    [本帖最后由 handsomeken 于 2015-1-26 13:28 编辑]
  • 女武神
    很多时候 用病句来举例很搞笑
  • k
    kirbyx
    我看扁了你所谓的一堆特殊用法的定义你自己根本搞不定,但是就出来喷人了。就这么简单。有种你搞定,甭废话。
  • 山楂冰
    给转点有体系的别人的文章吧, 关于汉语歧义:

    二、 歧义的成因
    语言学家普遍认为, 歧义现象是指一个句子的含义模棱两可, 可以作两种或多种解释。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 而不是人们根据科学规律创造出来的, 因此, 不论哪种语言都存在大量的歧义现象。引起歧义的原因有很多,下面笔者将对歧义的主要成因进行分类和剖析。
    (一)、语音歧义
    汉语中的语音歧义多是由于汉语的一个音节可以对应多个不同的语素引起的,一般存在于口语中。语音歧义主要可以分成以下三种情况。
    1、 同音字引起的歧义
    例句:甲:“请问您贵姓?”
    乙:“免贵姓zhang。”
    在这个例句中,zhang既可以是“张”,也可以是“章”。在汉语中,有很多读音相同但拼写和意义不同的汉字,因此容易产生语音歧义。
    2、 一词多音引起的歧义
    例句:这个人好说话。
    在这个例句中, “好” 如果读作第三声的话,表明这个人好商量,不刁难人;如果读作第四声的话,表明那个人喜欢说话,一直说个不停。汉语中有很多词都有多个读音,不同的读音对应不同的意义,混淆读音就易产生语音歧义。
    3、重音不同引起的歧义
    例句:最好买一个。
    在这个例句中,如果重音放在“买”上面,意思是指“要买一个,而不是借或其它的方式”;如果重音放在“一个”上面,则表示“只买一个就行了,无需多买”。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不同的重音表达了说话人不同的含义,如果不能注意到这点,就会产生歧义。
    (二)、词汇歧义
    词汇歧义是指由于对句子中某一词语的意义有不同的理解而产生的歧义,一般这些词的不同意义是有联系的。这种现象在汉语中尤其常见,因为汉语中语素或词很多为多义。词汇歧义主要可以分成以下三种情况。
    1、一词多义引起的歧义
    例句:他已经走了。
    在这个例句中,“走”可以有两种理解。一个是指“离开此处”, 另外一个是“去世”,因为汉语中“走 ”可以作为“去世”的委婉说法来使用。在这种情况下,会产生词汇歧义。
    2、同音异义引起的歧义
    例句:这儿的人多半是大学生。
    在这个例句中,“多半”既可以理解为“超过一半”,说明数量;又可以理解为“大概、也许”,表示推测。在这种情况下选用同音异义词易产生歧义。
    3、 同形引起的歧义
    例句:(1)他参军去了。
    (2)这个班级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在例句(1)中,“参”读作“can”;在例句(2)中,“参”读作“cen”。这是
    典型的同形字。如果读者不掌握同形字就不能理解句子,因而产生歧义。
    (三)、语法歧义
    语法歧义是指因语法关系或结构层次的不同而形成的歧义。语法歧义主要可以分成以下四种情况。
    1、 兼类词引起的歧义
    例句:抽屉没有锁。
    在这个例句中,“锁”既可以指实体的锁,也可以指动作“上锁”。 一个词兼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词性,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难以确定是哪种词性,就会产生歧义。
    2、 结构关系不同引起的歧义
    例句:这张照片里是小明和小刚的爸爸。
    这个例句可以划分成不同的结构关系。一种是“小明和小刚的爸爸”;一种是“小明”和“小刚的爸爸”。不同的结构关系表达不同的含义,因此会引起歧义。
    3、 领属关系不同引起的歧义
    例句:这是小明的照片。
    在这个例句中,“小明的照片”既可以理解为照片是小明的所有物,又可以理解为照片上的人是小明。这是一种非常容易引起歧义的情况。
    4、 指向对象不明引起的歧义
    例句:他刚转到这所学校,很多人都不认识。
    在这个例句中,“不认识”的指向对象不明确。这句话既可以理解为他不认识很多人,也可以理解为很多人不认识他。这种句子不表述完整的话就会产生歧义。
  • h
    handsomeken
    喷了,你这样真心无敌,一个词都不用说,然后对“一堆”念念不忘啊

    我搞定什么?我给你搞定特殊用法还是“一堆”啊你不是张嘴就行么?到现在我一个单词都没看到呢?

    还是要我从头教您外语啊

    楼上这些换成对应的玩法,英语和德语都基本不违和

    He is gone/He passed away/He died/He went up there.

    He went to the bank./他去银行了。他去河边了。

    This is a clean room./ 这是一间干净的房间。这是一间洁净室。

    I saw a girl next to the boy playing video game./我看到一个挨着男孩的女孩在玩游戏。我看到一个在玩游戏的男孩旁边的女孩。

    It didn't rain all month. / 一个月没有下雨。没有下一个月的雨。

    The bug is too small to kill. /这个虫子太小了没法杀别的东西。这虫子太小了,杀不了。

    I found you a good girl./我觉得你是个好女孩。我给你找了个好女孩儿。

    What's this ?
    It's bean soup.
    No matter what it's been, what is it now?


    很多人喜欢用本身存在语法错误和描述不精确的语句来证明“英语”和/或“中文”等的“问题”。

    [本帖最后由 handsomeken 于 2015-1-26 14:46 编辑]
  • 山楂冰
    上上楼也讲到的汉语歧义现象其实是比较严重了,因为汉字走模拟信号路线,在组合上有上面说的歧义可能。干脆就让一个符号代表多种含义,同时,不是字母组合,也不得不把有限的音节组合用在多个符号上,也就是多字同音。而且也不得不借助音调这种比较容易产生混淆的微小差异变化。
    以上推论出象形文字比拼音文字更容易走向产生多歧义的符号代表和发音路线,表达效率高,但是很容易歧义,学习成本高的观点。
  • h
    handsomeken
    还是那句话,把语言和文字分开。
    现代汉语是非常典型的分析语,而计算机语言等人造语言都是纯分析语。
    印欧语系的语言大多都是屈折语。

    Wo waren Sie zur Tatzeit?/罪案发生时你在哪儿?
    Zu Hause, im Bett!/在家,在床上?
    Zeugen ?/ 证人(们)?(生殖)
    Ich hab's versucht./我试过。

    [本帖最后由 handsomeken 于 2015-1-26 14:57 编辑]
  • k
    kara
    真要讨论严谨的语法就不该拿生活中的日常对话来举例,就跟中国人学英语一个道理,现在看李磊韩妹妹的对话感觉幼稚,但不妨碍你理解美剧里的对话。
  • 山楂冰
    屈折语和分析语的差异。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的差异,我们讲的是两件事情。
  • h
    handsomeken
    我从头到底都在说语言和文字要分开说。

    语言是语言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中文也可以完全拼音化而不影响中文作为分析语的事实。在学习成本上象形文字远高于拼音文字。

    玩弄文字的人叫作家,您的意思是只有天朝有文人墨客么?


    经过几番苦苦思索,一些人终于发现了中国落后的“秘密”:西方拼音文字只要会说就会写,故国民识字率很高,而汉字独立于语言之外,笔画繁难,就连一些饱学之士都曾发出“汉字至难”的感慨。“国家的落后是科技的落后,科技的落后缘于教育的落后,教育落后盖因中国百姓学习汉字太难。”目睹此情形,中国的一批知识分子开始要求对汉字进行改革,甚至要废除方块字,改用字母文字。改革呼声在五四时期达到高潮,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甚至一度发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呐喊。

    不过这种论调今天一样有市场

    [本帖最后由 handsomeken 于 2015-1-26 15:03 编辑]
  • b
    blusia4
    《施氏食狮史》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食时,始识是十狮,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侄治痔》
    “芝之稚侄郅,至智,知制纸,知织帜。芝痔,炙痔,痔殖,郅至芝址,知之,知芷汁治痔,至芷址执芷枝,狾至,踯,郅执直枝掷之,枝至狾趾,狾止。郅执芷枝致芝,芝执芷治痔,痔止。芝炙脂雉肢致郅。”

    《季姬击鸡记》
    季姬寂 集鸡 鸡即棘鸡 棘鸡饥叽 季姬及箕稷济鸡 鸡既济 跻姬笈 季姬忌 急咭鸡 鸡急 继圾几 季姬急 即籍箕击鸡 箕疾击几伎 伎即齑 鸡叽集几基 季姬急极屐击鸡 鸡既殛 季姬激 即记《季姬击鸡记》

    《羿裔熠》
    羿裔熠,邑彝,义医,艺诣。 熠姨遗一裔伊,伊仪迤,衣旖,异奕矣。熠意伊矣,易衣以贻伊,伊遗衣,衣异衣以意异熠,熠抑矣。伊驿邑,弋一翳,弈毅,毅仪奕,诣弈,衣异,意逸。毅诣伊,益伊,伊怡,已臆毅矣,毅亦怡伊。翌,伊亦弈毅。毅以蜴贻伊,伊亦贻衣以毅。伊疫,呓毅,癔异矣,倚椅咿咿,毅亦咿咿。毅诣熠,意以熠,议熠医伊,熠懿毅,意役毅逸。毅以熠宜伊,翼逸。熠驿邑以医伊,疑伊胰痍,以蚁医伊,伊遗异,溢,伊咦。熠移伊,刈薏以医,伊益矣。伊忆毅,亦呓毅矣,熠意伊毅已逸,熠意役伊。伊异,噫,缢。 熠癔,亦缢。

    《遗镒疑医》
    伊姨殪,遗亿镒。伊诣邑,意医姨疫,一医医伊姨。翌,亿镒遗,疑医,以议医。医以伊疑,缢,以移伊疑。伊倚椅以忆,忆以亿镒遗,以议伊医,亦缢。噫!亦异矣!

    《易姨医胰》
    易姨悒悒,依议诣夷医。医疑胰疫,遗意易姨倚椅,以异仪移姨胰,弋异蚁一亿,胰液溢,蚁殪,胰以医。易胰怡怡,贻医一夷衣。医衣夷衣,怡怡奕奕。噫!以蚁医胰,异矣!以夷衣贻夷医亦宜矣!

    《于瑜欲渔》
    于瑜欲渔,遇馀于寓。语馀:“馀欲渔于渝淤,与馀渔渝欤?”馀语与瑜:“馀欲鬻玉,俞禹欲玉,馀欲遇俞于俞寓。”馀与于瑜遇俞禹于俞寓,逾俞隅,欲鬻玉于俞,遇雨,雨逾俞宇。馀语于瑜:“馀欲渔于渝淤,遇雨俞寓,雨逾俞宇,欲渔欤?鬻玉欤?” 于瑜与馀御雨于俞寓,俞鬻玉于馀禹,雨愈,馀与于瑜踽踽逾俞宇,渔于渝淤。

    《熙戏犀》
    西溪犀,喜嬉戏。席熙夕夕携犀徙,席熙细细习洗犀。犀吸溪,戏袭熙。席熙嘻嘻希息戏。惜犀嘶嘶喜袭熙。
  • 油焖
    他说,want is是什么意思,我说,什么叫want is?
    他说就是“要是”
    我说,要是是如果的意思啊,你理解为虚拟句吧。
    他说,要不是呢?
    我说,也是如果的意思……
    要是以后一般都是没有发生的事情,要不是以后一般接的都是发生了的事情
  • 山楂冰
    我个人就支持改进汉字的观点。 学过计算机编程的人就知道,按照智商的正态分布,总有一批人理解不了递归,有更多的人理解不了指针,指针的指针再绕这么一下,能编程的人就更少了。所以编程语言一路走下来,给大部分人用的就越来越抛弃那些复杂的,导致学习成本高的语言。同理,汉语的复杂对普及社会科学,逻辑推理能力等是有阻碍的。
    另外,语言是否能决定认知可能是还没结论的,但是具有一定复杂结构的基于基础概念之上的不断的概念和理论组合,必然是基于语言的(语言这个词本身就够模糊歧义)。因为必须先学到一个抽象的概念,这个概念除了自己悟,主要是是靠交流符合解释等得到的。很难想象一个不懂语言的理论大师,而且更无法想象他如何沟通给别人。
  • h
    handsomeken
    智商正态分布
    汉字和语言您到底分清楚了么
  • k
    kirbyx
    那问题出在”一堆“和问题出在”特殊用法“你分得清楚么?
  • G
    Gillian_Chung
    用粤语读没问题哦
  • G
    Gillian_Chung
    我认为汉语语法确实需要规范。同时一个事实是,简体化对汉语进行了伤害……
    比如说余和馀早就已经分开,但其余不会再有人写成其馀。
  • d
    dragong
    我啥时候分析语法了,我也没提英语啊,我只是在说掉地上和掉地下的区别……
  • 山楂冰
    用汉字讨论问题很容易一堆混乱。比如问思维和语言的关系。这里面思维就是个大箩筐,代表多个含义。有的人还会说思想,那就更混乱了。
    WIKI定义: 语言,就广义而言,是一套的沟通以及符号、表达方式与处理规则,一般称为文法。符号通常称为文字会以视觉、声音或者触觉方式来进行传递。文字就是交流用的符号。
    按照这个定义,文字是语言的一部分,而我们现在讨论的,两者都有涉及,发音规则,语法,拼写规则。
    不知道你有什么问题。我提出的汉语音节组合过少,导致多字同音,汉字是表意文字或者形意文字,不是拼音文字,导致基础元素过多,和模拟信号一样拓展性差,导致一字多意。 这两种情况远远多于其他语言。交流中容易混乱,也不利于认知和产生清晰的逻辑。
    帅肯一直避实就虚,也正符合玩文字游戏的特点。
  • 山楂冰
    这个问题我前面讲过,不通过组合而通过创造新符号的方式的表意文字,最后一定会一大堆的符号,复杂到无法方便的记忆和辨识。这个是象形文字表意文字的天生缺陷。

    [本帖最后由 山楂冰 于 2015-1-26 17:35 编辑]
  • 山楂冰
    语言是一整套系统,其中就包含了发音,符号(文字),和语法。你怎么分? 这个是伪命题。
  • h
    handsomeken
    你分清楚了么?
    到现在还没见到大仙张嘴呢


    冠词被称为功能词或虚词,本身不能单独使用,总是附在名词之前说明名词的涵义。

    因此,当名词前面没有修饰语时,冠词应放在名词之前。

    但是,当名词前面有修饰语时,冠词应处于名词前后就要斟酌一番了。一般来说,当名词前面有修饰语时,冠词应置于名词的修饰语前,不管修饰语有多长都应如此。如:

    … for the people had come to love him as an inspiring leader and a wise warm-hearted honest man.

    (……因为人民把他看作是一位具有感召力的领袖,一个英明、热心、诚实的人而爱戴他。)


    一、当单数名词前有形容词such和many或感叹词what修饰时,不定冠词应置于它们之后。例如:
    ① It was such a fine day that we went out for a picnic. 这是一个如此好的天气,我们出去野餐了。

    ② What a pity! You must pay for the lost book. 真遗憾啊!你必须得因弄丢这本书而赔偿。

    ③ Many a man likes to see such a TV play. = Many men like to see such a TV play. 许多人都喜欢看这部电视剧。

    但是,当many修饰复数名词,而它之前又有great或good修饰时,不定冠词又得前置了。例如:

    ① We have a great many friends all over the world. 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② A good many animals sleep under the snow. 很多动物都在雪地下冬眠。

    二、当修饰名词的形容词之前又有as,how,so,too,however修饰时,不定冠词应置于形容词和被修饰的名词之间。例如:
    ① She is as clever a girl as you can imagine. 她是一个聪明绝顶的女孩。

    ② How wonderful a dance you have danced! 你舞跳得真棒!

    ③ Tom is so busy a man that …比较:Tom is such a busy man that he can’t leave his office.

    ④ It is so difficult a maths problem for me to work out in so short a time. 这道数学题太难,这么短的时间我算不出来。

    三、当修饰名词的形容词之前又有quite或rather修饰时,不定冠词大多置于这两词之后。例如:

    ① Chinese is quite a difficult language for me to learn. 对我来说,汉语是一门相当难学的语言。
    ② This is rather an intersting film.这是一部相当有趣的电影。

    四、当名词前有all或both修饰时,定冠词应置于它们之后。例如:

    ① All the food was ready. 所有的食物都准备好了。
    ② Both the students are very smart. 两个学生都很聪明。

    五、当名词有half修饰时,定冠词和不定冠词一般置于half之后(美语也把不定冠词提到half之前)。例如:

    ① He will be back in half an hour. 他半小时后将要回来。
    ② I spent half the morning in doing my lessons. 我花了半个早上学习功课。
    ③ The whale can stay under the water for more than a half hour. 鲸鱼能在水下呆半个多小时。

    但half只是零头时,不定冠词就要置于其前。half跟名词构成复合词时,冠词也置于half复合词或其修饰语之前。例如:

    ① three years and a half = three and a half years 三年半
    ② The teacher promised me a half-day holiday. 老师答应给我放半天假。

    [本帖最后由 handsomeken 于 2015-1-26 17:50 编辑]
  • G
    Gillian_Chung
    这么说the first floor是几楼也有岐义
  • h
    handsomeken
    当然要分,而且完全可以分,文字只是用来记录的,日语和韩语都拼音化了,中文也可以,但不影响语法。越南语也是由法国人设计的书写系统。
  • 山楂冰
    这篇文章观点很有意思。


    http://www.dongwest.net/main/leeq/



    为甚么中国发展不出西方的科学技术 ?

    现在, 首先我们可以看一下象化思维和量化思维中的逻辑内容, 然后再论述以此为逻辑基础可以发展出的科学技术。
    两者的逻辑内容可示之如下:




    象化思维

    量化思维

    主体概念
    象化概念-以属性为内容的信息体
    量化概念-不可再分割的元素
    逻辑方式
    l
    互属性(等价关系)

    l
    包容递进性
    l
    象化三段论:
    1.
    条件: A 与 B 在属性上相似
    2.
    条件: A发生在 B之前
    3.
    结论: 由A推导出 B


    l
    象化三段论:
    1.
    条件: A=B
    2.
    条件: B=C
    3.
    结论: A=C
    认知模式
    属性认知模式:
    通过现有的属性对认对象作 ‘取象模拟’, 在类似的关系中发掘出认知对象的属性作为结论。


    分解认知模式:
    对认知对象作主体并对其作分解, 直至找到最不可分割的元素, 然后组成客观进行认知。



  • 山楂冰
    问题来了,如果用表音文字,汉语方言就不是一种了,每种方言可能拼出来根本就不一样。汉字音节组合只有两个音节,只靠发音能表达和情绪传达的概念简直是少的可怜。
    纯表音文字怎么来区分多字同音?
    文字不只是记录的,而且是用来交流的。所有信息都靠口述的? 文字可取代,但是语言的发音和语法,决定了汉语很难改成拼音文字来表达。如果改了这点,汉语本身都要改掉了。
  • h
    handsomeken
    很显然这个问题在英语德语等任何一种语言中都存在,那么是不是要有一种标准发音和记录呢?
    我们讨论的范畴自然都是在普通话,标准英语(美语或英式英语)以及高地德语等国家通用标准的前提下进行的,不是吗?

    [本帖最后由 handsomeken 于 2015-1-26 17:52 编辑]
  • 山楂冰
    显然拼音文字替代的时候成本要低的多的多。把26个字母和英语元音辅音一一映射替换以后,完全可以轻易的取代。 其原因是拼音语言, 注意是语言+文字的定义,其表达方式高度抽象化了,而发音组合足够丰富。歧义要比中文情况好的多。而中文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很多字是象形的,先有含义,后有发音的感觉。
  • h
    handsomeken
    取代又如何?看不懂和听不懂的问题一样存在。
    粤语不也有自己的一套书写方法,你换成拼音我也看不懂。
    另外,主流语言的发音中,对中国人普遍较难的也就大舌音了,沪语等方言的发音很全。母语是沪语的话,发音的学习难度可以降低不少。

    本帖最后由 handsomeken 于 2015-1-26 18:05 通过手机版编辑
  • 山楂冰
    粤语本身也和汉字有高度的绑定。
    既然讨论语言和文字可不可分。那一个命题可以证伪:发声和文字哪一个先产生? 所有的文字包括再内。
    汉字的情况似乎是这样的。我造了个窑 ,我觉得这个东西是在洞里,所以上面加个穴,表示洞里。 "窯"字,简写的"窑"。然后我再给他取个大家都叫的发音叫YAO.
    为什么这么说,如果我先发音,那么如果先有 “要” 这个字发YAO,表示索取或者腰,再做出窑,我应该发个新的发声组合来区别他。否则没文字之前就没法区分。
    汉语汉字有大量的同音字,不太可能是先产生发声组合再产生文字的。当然,我这也是猜测。如果这个猜测是对的。你就无法把汉字和汉语分开。
  • G
    Gillian_Chung
    错。。。粤语绝大部分都是文言汉字,只不过现在人不会写用同音字代替。
  • 山楂冰
    我们现在讨论的是汉字和汉语。前面已经说了英语等拼音文字很显然是先有发音的。
    但是汉字里面一些要有意识以后才有的人造物的词,抽象词,发生了高度的多字同音现象。
    请问,没有文字之前,怎么会给他们一样的发音而不区分它们呢? 基础元素比如马,牛,羊,狗,等很显然发音区分很大,但是后面 麻。扭,痒,苟,开始没文字发音为什么不区分?
  • h
    handsomeken
    汉语语素是单音节的,印欧语系语素本身就是多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