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S1热帖:农民工子女和高档小区业主子女能不能上同一小学

  • e
    eva2015836
    转载:
    最近发生了个事很有意思,我这里高档小区开发商赞助了一个小学,实现了承诺。但是没有想到的是,附近正在建设的工地的农民工子弟小学被拆掉了,民工的子女于是失学了。为了解决民工子女上学的问题,主管部门设置这个小学作允许民工子女入学。
    高档小区的家长都气炸了,到处游说联合业主去维权,理由很简单,民工子女的入学会影响安全,会降低教育质量,会影响他们孩子的成长,会造成传染病。
    他们分发的传单里,我只看到了赤裸裸的歧视,字里行间跳跃着对民工的歧视。
    60,70后家长还不敢把这种说法摆上台面,到了80后家长,满纸荒唐。
    我们这代人?直男癌,屌丝。我只感到了赤裸裸的分化,不是圈子里的人,永远都不是,这个圈子有学历,有家庭。。。。。。
    以上内容为转载:http://bbs.saraba1st.com/2b/thread-1135529-1-1.html
    顺便转几个S1网友比较有意思的回帖。

    其一:贫者越贫,富者越富。顺从自由竞争的市场,人类就应当沉淀到贫富两极分化的状态。中产阶级面对农民工时是这么想的。
    但当自由竞争的市场决定了他们被0.01%剥削得每况愈下的时候,他们又跳出来要求政府这支可见的手实现社会平等。
    只能说,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从来就不曾改变,他们乐于在这世上表现他们的自私愚蠢,也搅得这个粪缸臭气熏天
    其二:家父是某2线城市学校校长,刚刚问了下他关于这件事的看法。。
    他白了我一眼,道:这种情况以前也不是没有过,不过我的学校,他们爱闹便闹,爱走便走,有什么好怕的。 随后家父又语重心长对我说道:做人啊,一定要坚守自己的底线。
    逻辑其实很简单,第一,本帖所写的那个学校,如果有主管部门能够干涉生源分配,那它就是个公立学校,家长是无权干涉学校招生政策的。 第二,如果这些孩子能够证明自己的素质,那么家庭背景又有什么关系? 如果这个学校对学力有要求,无非也就择优而取之。

    [本帖最后由 eva2015836 于 2015-7-17 15:04 编辑]
  • r
    roto
    感觉很不真实,那种学校,不买那里的房子房产证上没有父母的名字的话应该是进不去的
  • 来自六年前
    干脆不能住同个城市 然后同个国家 然后同个地球
  • m
    moyanljx
    理由太瞎了,不过开发商建的学校,业主都不希望周边沾光,毕竟自己花的钱
  • 量产QUBELEY
    让美国的公立学校都转学去私立学校,白皮也肯定上街闹
  • s
    squalltc823
    废话,是我我也闹
    楼主我就问问你你愿不愿意让你孩子上农民工学校,别扯什么平等不平等的,谁告诉你世界上有平等了?
  • c
    clockworkjian
    只能怪主管部门 不好好建民工学校 来占开发商便宜 tgbxs
  • t
    tuan
    从大部分的情况来看,家长们其实没说错。

    就算正常打工的外地人子女都和农民工子女有着显著的素质区别,更不用说住高端小区的家庭更加注重教育问题。

    虽然小孩子是无辜的,但这样进去上学,就我们这个社会风气,真的很难在日常中做到无区别待遇,农民子女的身份反而可能会使这些孩子的自尊心遭受打击。
  • e
    eva2015836
    我只是转帖,不代表我本身有何立场。
  • m
    moyanljx
    真是高档小区,就变成私立小学么,别拿国家的钱,怎么招生tg也不能管
  • t
    tuan
    并不是,概念不一样,你这样扩大问题了。
  • e
    escape
    我肯定不想让我孩子和你这样的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在一个学校。如果你不满意农民工上你家孩子所在的学校,你可以让你孩子转学,而不是不允许别人上学。另外,我估计你没弄清楚上学的目的是干什么?
  • 大宋忠臣黄文炳
    白人不愿意上黑人太多的学校
  • H
    HJJYY
    这事儿都不闹还有啥事才闹!?
  • r
    roto
    我觉得不真实的地方是zf直接把农民工小孩划到那种学校去,这不太真实。要知道每个区里都有那么几个学校属于“统筹型”小学,意思就是住在那个地方的,别的小学的招生条件统统都不满足的人,就全部踢到统筹型小学里去。统筹型小学就不讲什么就近入学了,你要么去,要么多花钱读私立小学。回过头来看这个例子,难道这地方周围就没有别的学校了?我不是很相信,所以我觉得这个事情不太真实
  • k
    kualalumpur
    私立小学那么好开早满大街都是了,私立化真心应该是趋势
  • 洗地
    那个帖子我也看了,的确很有意思。

    我觉得问题的根源是,为什么要拆农民工学校 ?
  • s
    squalltc823
    我只是陈述一个社会现实,我也希望人人有爱,个个平等,可惜的是,世界并非我们想象这么美好
    要不然这么多人都吃撑了要买学区房干嘛
  • 来自六年前
    但是 我们都是黄种人
  • 爱撕衣
    不想上自己走
  • 女武神
    你让孩子上民工子弟小学绝对不会碰到那位的孩子 ^_^
  • e
    escape
    每个地方可能不一样,比如西安,也是非常重视教育的一个城市。学区房就没这么明显。说实话就学区那些公办垃圾学校,求我我都懒得去。一个是钱,一个是你娃的学习成绩。这两条满足,什么学校你都有资格上。反过来你娃的成绩由什么决定?在最开始的时候,竞争在一开始基本就是家长投入的金钱和时间精力。从幼儿园就开始了,而不是什么你周围的学区。所以我说的也是一个事实,你有钱就让你孩子转学。
  • 大头木
    花了几万每平买房子,为的就是小孩能上个环境好的学校,这样搞不闹,那啥该闹。。。。。。
  • e
    escape
    如果没有选择的话,我宁可让孩子上民工学校,也不让他去周围都是自以为贵族的学校。
  • r
    roto
    你肯定还没有小孩
  • b
    badfly
  • e
    eva2015836
    S1有原帖,那个楼主发言比我激烈多了,你要有S1账号,可以去看看,当然具体政府是怎么安排的,我不是作者,不太清楚,也有可能作者本身的表述都不太清楚。
  • t
    taxidriver
    基本事实在厘清再讨论。
    农民工小学被拆和高档小区小学的修建没有因果关系,至少从文看不出因果关系:那这个问题其实没那么复杂,高档小区里头的小学,是公立还是私立?公立的政府教育部分说了算,你赞助是你的事,公立学校属于公共资源,轮不到这些小区业主说三道四。都不用不服井冈山,不服的话自己去弄个私立学校就是了。
    如果是私立学校,那规则你学校自己订嘛,如果是拆了公立农民工小学,硬要把学生硬到私立学校,那是教育部门不对。
  • e
    escape
    别说我孩子了,我自己就这么过来的。
  • m
    moyanljx
    虽然是开发商建的,但是学校运营都要靠国家拨款,那就是公立学校,那学区内纳税人都有权利额。所以只有私立才能解决
  • 大头木
    西安学区房还不明显啊。。。。。。

    高新一小的学区房都两百多万了,非学区房的最多几十万,高新一小的赞助费都18万了
  • e
    escape
    恩,这个确实是,我把小学和初高中混了。
  • 脾气不太好
    你TM那是私立小学么?

    脸都不要了

    还闹,闹你妈B
  • e
    eva2015836
    应该是公立小学,农民工小学被拆迁没有因果关系,只是就近入学安排,但是建立这所公立小学,开发商是给了赞助费的。
  • t
    tuan
    你应该还没有小孩。
  • 昵称无效
    你可以不对自己的孩子自私,但不能要求别人也不对自己的孩子自私,这是大多数人的天性使然
  • m
    max39
    真平等先把农民工这个称谓去了。。。。
  • e
    escape
    我当然能理解他,不管这新闻真假,难道要农民工无私?农民工要是对自己的孩子自私怎么办?还是你觉得你说的别人不包括农民工?

    [本帖最后由 escape 于 2015-7-17 14:50 编辑]
  • 大头木
    小学是按学区划分的,初高中就叫学位房了

    不过初高中都可以考进去,考不进去,可以买学校修的房子几百万,保你一个学位,要么就按分补,几万一分
  • b
    badfly
    初高中是考上就能上了么?
  • j
    jssqj
    地区间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大,就会有出现很多莫名奇妙的问题,这就是问题之一吧?
  • 八碗茶
    同意,嘴炮最容易。。。
  • t
    tiandi2k3
    真心的说,大多数打工者的孩子从小放养,素质实在是太差了。。。。搞的学校乌烟瘴气

    [本帖最后由 tiandi2k3 于 2015-7-17 15:05 编辑]
  • E
    Eurydice
    换我也不同意
  • 饭米索
    你有了娃就不会说出这种话。歧视是必然存在的。简单点说,这种混杂一起,课程安排和教育质量都会受到莫大影响,到头来勉强在一所学校还是会分班教育来解决。
  • 洗地
    说句题外的,你们上小学的时候儿,班里也有农村的吧?

    我那会儿,记得农村的交钱要比城市的多,但是小孩儿之间真没有什么歧视,我和几个农村小盆友玩儿得挺好啊。前阵儿路上还碰到一个,聊了半天,倍儿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