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派的惨败!量子世界可以预测!!!

  • O
    Oldman
    不用看,也能看见

    为了深入探究,我们需要观察到单次的量子跃迁。1986 年,三个研究团队报告发现了量子跃迁,发生在受电磁场作用下悬浮的单个原子中。原子在“亮”态和“暗”态之间来回转换,处在“亮”态时原子会发射一个光子,而“暗”态时则不会随机发射光子;原子在其中某一个状态下保持几十分之一秒到几秒的时间,然后再次发生跃迁。自此之后,人们在不同的系统中观测到这样的跃迁,有光子在不同量子态之间的转换,也有固体材料原子在量子化的磁化状态之间的跃迁。2007 年,法国的一组科研团队报告发现了一种跃迁,符合他们所描述的“单个光子从出生、活跃到死亡”的过程。

    在这些实验中,跃迁看上去确实是突然又随机的,因为即使对量子系统进行监测,谁也说不准什么时候会发生跃迁,也没有具体图像显示跃迁的样子。然而,耶鲁大学团队的装置让他们能预判即将发生的跃迁,然后放大,近距离观察。实验的关键在于收集关于跃迁的所有可获得的信息,从而保证在能够进行测量之前,没有信息会泄露到环境中。只有那时,他们才能跟踪到单次跃迁的具体细节。

    研究人员使用的量子系统要比原子大得多,由超导材料制成的线缆构成,有时被称作“人造原子”,因为它们具有离散的量子能态,类似于真实原子中的电子态。能态之间的跃迁可以通过吸收或者释放一个光子诱导出来,就跟原子中的电子跃迁一样。


    麦克·德沃雷特(左)和兹拉特科·米涅夫站在实验用低温恒温器之前。图片来源:耶鲁大学量子研究所(Yale Quantum Institute)

    德沃雷特和同事们想要观察一个人造原子在其基态(能量最低的状态)和激发态之间的跃迁。但是他们无法直接监控,因为对量子系统进行测量会破坏量子行为所依赖的波函数的相干性(即系统平滑的、波状的变化)。要观测量子跃迁,研究人员必须保持相干性,否则会导致波函数“坍缩”,从而让人造原子落入某一状态。这一问题的最著名的案例就是薛定谔的猫,它处在既生又死的量子相干“叠加态”,但一旦对它进行观察,猫只会处在某一状态。

    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德沃雷特团队采用了一个聪明的技巧,用到了第二激发态。系统通过吸收一个不同能量的光子从基态转变为第二激发态。研究人员用来探测系统的方式只会告诉他们系统是否处于这第二“亮”态——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这是一个可见的状态。而研究人员真正要寻找的、可能发生量子跃迁的状态则是“暗”态,它无法被直接观察到。

    研究人员将超导回路置于一个光学空腔内,这是一个腔室,波长正确的光子能够在其中四处反弹。如果系统处在亮态,那么光腔中光的散射方式会变化。每次系统通过释放光子,从亮态回到暗态,探测器会发出一个信号,类似盖革计数器的“咔嗒”一声。

    奥利弗介绍,实验的关键在于测量需要提供系统状态的信息,同时不会直接干扰状态。实际上,测量评估的是系统是否集体处在(或不处在)基态和暗态。这种模糊性对于维持在两种状态间跃迁时的量子相干性很是关键。因此,耶鲁团队使用的方案与量子计算机中用到的纠错方式密切相关。在量子计算机中也是这样,既要得到量子比特信息,同时又不能破坏量子计算所依赖的相干性。同样地,要实现这种方式不是直接观察量子比特,而是探测能与其耦合的辅助比特状态。

    这一策略表明,量子测量的关键不在于由探测器引发的物理性扰动,而在于通过结果你能知道什么信息、还有哪些信息你不知道。“事件的缺席和它的在场一样,能够提供同样多的信息,”德沃雷特补充道。他将其与福尔摩斯的故事作比较,福尔摩斯会从“奇怪的事件”中推导出关键线索,比如一条狗在晚上什么都没干。借用《福尔摩斯探案集》中与狗相关的另一个(但经常被混淆的)故事,德沃雷特称之为“巴斯克维尔的猎犬遇上薛定谔的猫”。


    捕获一次跃迁

    耶鲁团队看见了探测器发出的一系列“咔嗒”的信号,每个信号就代表有一次亮态的衰变,每隔几微秒就发生一次。这股声音流大约每过几百微秒就会中断,出现没有咔咔声的停顿,这种中断显然是随机的。然后通常又过了大约 100 微秒的时间后,咔咔声恢复了。在无声的那段时间内,系统可能已经转入暗态,因为这是唯一能阻止系统在基态和亮态之间来回转换的状态。

    所以,这些从“咔嗒声”到“无咔嗒声”状态的转变过程,正是量子跃迁发生的时候,就好像早期的原子捕获等实验一样。然而,在这次实验中,德沃雷特和他的同事们可能看到了新的东西。

    在每次进入暗态之前,往往存在一段非常短的时间,当时咔咔声似乎暂停了,这个暂停好像预告着量子跃迁即将发生。“一旦无咔嗒声的时间长度显著超过了两次咔嗒声之间的典型停顿,你会收到一个非常清晰的预警,知道接下来要发生跃迁了,”德沃雷特解释道。

    这种预警让研究人员得以更加深入地研究跃迁。当他们看到这样的停顿,他们就会关掉驱动转变的光子输入。令人意外的是,即使没有光子的驱动,暗态的转变仍旧会发生——仿佛只要较长的停顿出现,一切都已注定。所以,尽管跃迁本身是随机发生的,但其方式却有一定的确定性。

    关掉光子输入之后,研究人员用极高的时间分辨率将系统放大,看跃迁过程如何展开。它究竟是瞬时发生的,即玻尔和海森堡所设想的突然的量子跃迁,还是像薛定谔所坚持的那样,必然平缓地发生?如果是后者,这个过程又是怎样的?

    研究团队发现跃迁其实是循序渐进的。即使直接观测只能够揭示处在某一个状态的系统,但是在量子跃迁过程中,系统处于两种最终状态的叠加态,或者说混合态。随着跃迁继续发生,直接测量的结果将越来越可能是最终态,而不是初始态。这就有点像我们的决定可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参加聚会的时候,你要么留下来,要么离开,这是一个二选一的选择;但是随着夜越来越深,你渐渐感到累了,“是走是留”的问题会越来越倾向于得到“我要离开”这个答案。

    耶鲁大学研发的技术揭示出对系统量子跃迁过程不断变化的思维设定。借助断层成像重建(tomographic reconstruction)的方法,研究人员可以计算出叠加态中暗态和基态的相对权重。他们看到这些权重在几微秒的时间内逐渐变化。虽然这已经相当快了,但它肯定不是瞬时的。

    另外,这套电子系统快到能让研究人员“捕捉”到两种状态的切换,然后进行逆转,方法是将一束光子脉冲送入空腔,催动系统重返暗态。他们能够说服系统“改变想法”,继续留在聚会中。


    灵光一闪

    奥利弗说,实验表明量子跃迁“实际上并不是瞬时发生的,只要我们观察得足够仔细,就会发现它其实是相干过程”,即随着时间的推移展开的真实物理事件。

    跃迁的渐进性正符合量子理论的一种形式——量子轨迹理论(quantum trajectories theory)的预测,这一理论能够描述类似这样的单个事件。“理论预测完美符合眼前所见,这真是令人安心,”大卫·达文森佐(David DiVincenzo)说道,他是德国亚琛工业大学(Aachen University)量子信息专家,“但是这是一种精妙的理论,我们目前连它的皮毛都没有掌握。”

    德沃雷特说,在量子跃迁快要发生之前进行预测是有可能的,就好像火山爆发一样。每次爆发都不可预测,但是对于一些大型爆发,我们能够通过观察爆发之前异常平静的阶段来作出预判。“就我们所知,这种量子跃迁之前的预兆信号以前从未被提出或测量过,”他补充道。

    德沃雷特继续说,如果能标记出量子跃迁的预兆信号,那么就可能找到量子传感技术的新应用。比如说,“在原子钟测量中,人们想将钟与作为参考标准的原子频率同步。”但如果你能在转变即将发生前准确探测到,而不是只能等到转变完成之后,同步就能更快,因而长期运作会更加精准。

    而达文森佐则认为,这项研究可能还能应用于量子计算纠错方面,尽管他本人觉得还“相当遥远”。他解释说,如果想要实现能用来处理这类错误的控制水平,那就要求对测量数据进行十分详尽的收集,就好像粒子物理中收集海量数据的情况一样。

    不过,实验结果的真正价值不在于任何实际应用上的好处,而事关我们对量子世界运作的认识。是的,这是随机拍摄的;但它又不完全是随机的,没有被瞬间发生的跃迁所打断。薛定谔恰好在同一时间既说对了,又说错了。
  • 旨旨x
    说法就是可以预测吧
  • a
    alfredo
    爱因斯坦的棺材板要压不住了?
  • 查理王
    爱因斯坦又对了?
  • 绝赞好评
    记者母亲又被科学家弓虽女干了
  • r
    reg-neo
    一个标点都不信
  • 八宝斋
    难道不是被三体人智子锁定了的原因。
  • d
    ddaaii
    Posted by: OnePlus ONEPLUS A3000
    三体粉丝果然跳出来了TGFC·NG
  • e
    endrollex
    看文风就是记者添油加醋
  • 5
    532
    那么牛逼,还是预测一下薛定谔的猫这个思维实验最初的问题吧,你能预测一个重核元素的原子核什么时候衰变吗
  • f
    fatehe
    英文版论文出了,你们知道哪里有下吗?
  • a
    alann
    你不能预测明天下不下雨,但能通过观察天空云朵预测五分钟后下不下雨,就是这个意思,如果这样也叫可以预测,预测也太容易了。
  • e
    elia
    Posted by Xiaomi MIX 2
    多数科学理论都会被推翻的……TGFC·NG
  • l
    lobydenk
    下雨当然是很好的比喻, 就像现在卫星可以观察云图 风向风速 ,当然只能预测地区下小雨 中雨 暴雨的几率,即使再怎么发展 也还不可能想象 通过卫星计算每小时降雨量, 观察雨点密度,
    但作为地面的人, 难道会说 下雨是即时变化,只能观察到一小时有多少水从天上跃变到地上, 不可能有雨点落下的过程 也不可能计算雨点落下的速度?
    现在的技术发展 仍然等于在太空看地球, 植被变绿变黄 冰川变大变小,完全还没到进入内部的水平,那些“单个光子发射”和普通人理解的也不完全是一回事,我对量子论倒台有信心,即使像地心说一样,可能连我的孙子都未必看到,但我还是比较相信确定论
  • n
    newaxis
    https://bbs.tgfcer.com/viewthrea ... p;extra=&page=1

    连厂妹励志贴里面都有三体粉出没,也是服了
  • g
    gspot
    神马,世界又是连续的了?当代你球哲学家苦,被搞物理的反复抽耳光
  • f
    flashback
    证明量子论是“连续的”,就像证明相对论是“超光速的”,如果文章是真实的,那物理学又要洗牌了。虽然我还是不太确信这文章....
  • 奶茶
    不是说中国量子领先,怎么让洋人发现了,呵呵
  • f
    flashback
    傻X言论
  • n
    newshadow08
    Posted by Vivo NEX S
    三体黑又跳出来了
  • 秋天的熊猫
    三体问题都不能预测,不过三体问题是因为自身系统内正负反馈原因无法准确预测,量子世界这种纯随机系统还是洗洗
  • j
    jjx01
    是否连续和是否随机是两码事
    论文预测的是“发生不连续跳跃过渡的时间”,中文翻译直接推广到“量子世界可以预测”另外,三体轨道没有精确解(明天一定下雨)和三体轨道不能预测(明天有70%概率下雨)是两码事
    台风路径不能精准确定,不妨碍气象局发布台风路径预报

    [本帖最后由 jjx01 于 2019-6-14 12:26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