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寿险行业前1%从业人员来聊聊保险,可能比较长

  • y
    yujuhe0840
    是的,美国没有加入。但是美国有FATCA,我们可以理解为CRS的爸爸,他们在本质上也都是一样的。FATCA有单边和双边互换两个版本,中美两国也早已在2014年7月“草签”了协议,商定互换彼此纳税居民信息。
  • y
    yujuhe0840
    “标准”由主管当局间协议范本和统一报告标准两部分内容组成。

    主管当局间协议范本是规范各国(地区)税务主管当局之间如何开展金融账户涉税信息自动交换的操作性文件,以互惠型模式为基础,分为双边和多边两个版本。(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中国均为多边模式(MCAA)参与地区或国家。双边和多边就是匹配模式有差异,交换的信息都一样)。

    统一报告标准规定了金融机构收集和报送外国税收居民个人和企业账户信息的相关要求和程序。
  • y
    yujuhe0840
    根据“标准”开展金融账户涉税信息自动交换,首先由一国(地区)金融机构通过尽职调查程序识别另一国(地区)税收居民个人和企业在该机构开立的账户,按年向金融机构所在国(地区)主管部门报送账户持有人名称、纳税人识别号、地址、账号、余额、利息、股息以及出售金融资产的收入等信息,再由该国(地区)税务主管当局与账户持有人的居民国税务主管当局开展信息交换,最终为各国(地区)进行跨境税源监管提供信息支持。具体过程如下图所示:

  • j
    jhhuang
    楼主, 推荐一个国内比较好的医疗保险? 成人和小孩的. 感谢
  • y
    yujuhe0840
    不作产品推荐,但是我可以和你详细讲讲怎么去找到相应的产品。。请问你是需要哪种医疗险呢?简单来讲,是想用医疗险来补充医疗费用呢(比如用它来报销我们在医保里本来报销不了或者是存在报销比例的药物、医疗器械等),还是说更多地是想用医疗险来补充医疗资源呢(比如在国内可能很难在权威医院办理住院手续,进行相关治疗。但我有这种保险的话,就可以去境外就医,避开国内医疗资源的不足)
  • j
    jhhuang
    支付宝上面的好医保怎么样? 长期医疗
  • y
    yujuhe0840
    所以你们家庭是有什么样的医疗保障需求?这个都不知道的话,那我怎么知道好医保适不适合你们。现在的保险市场,你要想去了解一个产品怎么样太简单了,搜一搜到处都是,这个也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 j
    jhhuang
    就是出现大病的时候, 不至于家庭经济崩溃.
    我和爱人都40了, 家里3个小孩, 最小的不到2岁, 担心如果40-60之间的时候有重大疾病, 老三就很悲惨了.
    小病的钱还是有的.
  • y
    yujuhe0840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上来讲,出现大病的时候,家庭经济崩溃一般有三种情况:

    1)纯粹因为医疗费用导致的家庭经济崩溃。比如像在很多癌症治疗中,经常使用标靶疗法、质子疗法等,它们的费用都比较贵,且无法在医疗范围内报销。举个例子,现在中国只有一家质子治疗医院,一个疗程的费用是28万。在标靶疗法中,每月支出上万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2)因为大病导致疾病治疗期间没有工作,而导致的家庭收入损失。比如说我是一个码农,一旦得了稍微严重一点的疾病,那么我可能在治疗期间(大病的治疗期间基本上都在3-5年)就没有工作了,自然我的家庭就会面临较长时间的工作损失,而在这个期间,我可能还面临房贷、车贷、孩子上学、老人养老等硬性支出。所以一方面没有收入,另一方面又有刚性支出,这就很麻烦了。

    3)结合第一点和第二点,即在大病治疗期间,又发生了收入损失,又面临正常的刚性支出,还面临较高的医疗费用。

    如果你主要想解决第一点的话,那么应该去投保一份医疗险。至于你提到的好医保的长期医疗险,它是可以部分地解决这个风险的,而解决不了的风险在于其有续保上的不确定性,因为可能会发生续保上的麻烦,让我后面再也享受不到保险里的保障了。

    如果你主要想解决第二点的话,那么应该去投保一份重疾险。

    如果你都想解决好的话,那么应该投保一份医疗险,再加一份重疾险,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考虑一份定期寿险。

    具体提到的医疗险、重疾险和定期寿险,我在前面都有过比较详细的介绍,可以回看。
  • j
    jhhuang
    好的, 谢谢您. 我好好考虑一下
  • c
    coldmark
    重疾险,网上看了一圈大v的言论,都说是消费型的重疾险的会值一些,是这样的吗?
  • y
    yujuhe0840
    您客气。
  • y
    yujuhe0840
    你说的这种现象,我觉得主要是两个原因造成的,

    这些大V基本上都是保险经纪(Broker)或者是所谓的精算师,消费型重疾险供应商(基本都是中小保险公司)对接的渠道主要就是他们,所以他们自然就会偏向于消费型重疾险。其销售模式主要是围绕两个方面,“性价比”(其实就是相对便宜)+互联网营销(KOL带货,企业IP带货),所以很容易就可以把线上市场做起来,走量走的很高。

    另一个原因就是,储蓄型重疾险的主要销售场景在线下,即储蓄型重疾险的保险销售人员(Agent,比如平安、国寿等保险公司的人)和购买储蓄型重疾险的客户都不在网上,销售模式都是传统的那一套,比如说频繁参加活动,频繁在线下和客户交流等等。所以你在网上,基本上很难看到他们的言论和意见。

    至于值不值,这完全就看个人了。我个人认为消费型没有他们吹的那么神,国内的储蓄型保险也没有他们说的那么菜。
  • y
    yujuhe0840
    关于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是开展金融账户涉税信息尽职调查和信息报送工作的主体,金融机构按照业务类型可以分为四类:存款机构、托管机构、投资机构和特定的保险机构。

    存款机构:在银行类业务活动或者类似活动中接受存款的银行或类似机构。可以简单地理解为银行。

    托管机构:机构替他人持有“金融资产”,并且金融资产和服务的相关收入超过总收入的20%。如信托、托管银行、证券经纪机构。

    投资机构:机构在过去三年主要的经济活动(相关收入超过总收入50%)是为客户或代表客户进行特定的一种或者几种业务,则会被认定为“投资机构”。主要包括:交易货币市场工具(支票、汇票、存单、衍生品等);外汇;汇率、利率、指数工具;可转让证券;商品期货。个人和集体投资组合管理。代表他人对金融资产进行投资管理。

    如果某机构受其他CRS协议中规定的金融机构专业管理,并且收入主要来源于金融资产的投资、再投资、交易,则该机构也会被认定为“投资机构”。

    特定保险机构:从事有现金价值的保险业务和年金业务的保险公司或者控股公司。
  • 中国移动
    mark下。
  • 小星星
    太专业了!但也太复杂了.难怪HK那边的普及这么高,内地现在对寿险虽然有所提高了,但离普及还太远太远,虽然都知道保险好,但就是不愿意掏钱,也不想太去谈论.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 y
    youknowxixi
    专业啊 最近想给宝宝买个保险
  • y
    yujuhe0840
    可以参考我之前的所有内容。
  • y
    yujuhe0840
    写出来肯定是要详细点嘛,万一有人用得上呢。其实在我们实际的工作中,基本没有人会听我们扯这些长篇大论的,一般都是直奔主题,讲完重点就行了,哈哈。
  • y
    yujuhe0840
    ID好评。
  • y
    yujuhe0840
    金融机构应当汇报的信息:

    个人账户持有人的姓名、现居地址、税收居民国(地区)、居民国(地区)纳税人识别号、出生地、出生日期;机构账户持有人的名称、地址、税收居民国(地区)、居民国(地区)纳税人识别号;机构账户持有人是有非居民控制人的消极非金融机构(防止CRS参与国居民在非CRS参与国设立投资机构避税)的,还应当报送非居民控制人的姓名、现居地址、税收居民国(地区)、居民国(地区)纳税人识别号、出生地、出生日期。

    账号或者类似信息。

    公历年度年末单个非居民账户的余额或者净值(包括具有现金价值的保险合同或者年金合同的现金价值或者退保价值)。账户在本年度内注销的,余额为零,同时应当注明账户已注销。

    存款账户,报送公历年度内收到或者计入该账户的利息总额。

    托管账户,报送公历年度内收到或者计入该账户的利息总额、股息总额以及其他由于被托管资产而收到或者计入该账户的收入总额。报送信息的金融机构为代理人、中间人或者名义持有人的,报送因销售或者赎回金融资产而收到或者计入该托管账户的收入总额。

    其他账户,报送公历年度内收到或者计入该账户的收入总额,包括赎回款项的总额。

    税务部门要求报送的其他信息。
  • n
    nan480
    vul,可变万能险了解吗?有些事情想咨询一下
  • y
    yujuhe0840
    美国的VUL吗?如果是的话,我还是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如IUL了解的那么多,虽然它们非常类似。说道VUL,在现在的美国保险市场中,它的份额并不是太高,在上个世纪90年代倒挺流行。有什么事情的话,可以私下交流交流。不好意思,不是太经常上论坛,回复的比较慢。
  • 大唐秦王
    个人了解,下面很多销售胡说八道乱承诺,即便是我们下面的县城,依然有服务至上的优秀寿险销售,但是大多数从业者还是需要沉淀淘汰
  • n
    nan480
    新加坡的,
    (3)这话什么意思?就是每年可以追加最高不超过保额5%的金额,这部分不收premium fee。premium fee就是保费的意思对吧?

  • y
    yujuhe0840
    VUL(Variable Universal Life)是万能寿险,而凡是万能寿险都存在着很高的各种保单费用,
    比如每一次交保费时都需要支付的保费收费,通常也叫做保单开立费;


    比如保单面值收费(根据受保人年龄、性别、核保评级风险和保单面值等因素厘定),其实就是保单管理费,保单一直持续生效,就会一直产生费用;


    比如保险成本收费(支付受保人人身风险的保费,因为万能寿险保单本身有人寿保额。其费用会随受保人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比如退保收费(在一定期限内,通常是15年,18年,20年等等,投保人退保或者是从保单内提取分红,都会产生退保费用)。


    再比如有的保单会规定,在满足一定的条件时,投保人可以追加一定的保费,而这部分追加的保费可能会在一定的情况下被收费。这个第三条里的不收premium fee,其实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另外,如果有一天,万能寿险保单里产生的分红不足以支付伴随保单产生的各种费用,这份保单就有可能完全失效。这种情况容易出现在受保人年老之时,因为当时的保险成本太高,或者是出现在有比较大的“亏损”之时(有的保单可能有保底收益,但真正出现保底收益之时,保单产生的红利肯定覆盖不了各种保单费用)
  • y
    yujuhe0840
    在县城这个层级,还有这样优秀的寿险从业人员,这真的是不容易。。
  • y
    yujuhe0840
    再来讲讲收入损失的事儿
  • y
    yujuhe0840
    最近看到西贝的董事长讲,他们公司的现金流只能撑三个月,而且这还是在业主允许他们在非营业期间无需交租的“照顾”的情况下。

    针对他们的这种情况,很多朋友都提到了“现金流管理的重要性”、“杠杆管理的重要性”等等,个人深以为然。但是我首先想到的,是“净收入损失风险”这个风险管理领域的名词。

    简单来讲,净收入损失风险就是,在意外事故中,我们收入减少或费用增加的风险。放在西贝的情况中就是,因为疫情,没有顾客出来吃饭,收入会面临巨额减少。同时,因为春节一般都是餐饮业的旺季,企业往往都会囤积比平日更多的物资和材料,故费用也会有更高的增加。所以,这边收入降了,那边成本又高了,净收入损失就变得非常“可观”。
  • y
    yujuhe0840
    在风险管理上,他们无疑是低估了自身所面临的净收入损失风险。虽然像疫情这样的“黑天鹅”事件发生的概率并不高,但是事件一旦发生,对他们能造成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尤其是在自身杠杆比较高,运营比较激进的情况下。
  • y
    yujuhe0840
    另外此类事件发生的概率真的不高吗?我们距离上一次SARS,隔了还不到20年;距离上一次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也不过是12年左右。很明显,这些的概率并不是太低。

    很多时候,我们受困于自身对不确定性的可能并不是真实的认知,和对不确定性的忽略,很容易低估它们发生的概率,也容易低估它们一旦发生,可能对我们造成的巨大影响。比如我们在决策时,往往会以不确定性无法被捕捉和预测为由,直接抛开不确定性的存在,而只在自身的感知范围内(如抛开了不确定性,总结的理论知识,像经济学里的一个经典假设:每个人都是理性的)做预测和判断。

    但不确定性本身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是比确定性更重要的东西。真实的世界,往往和我们的认知,我们以为我们已经认知的认知,有一系列的错位。这类似于默多克可能说过的一句话,普通人眼里的世界不是真实的世界,是我们媒体人描述的世界。

    总的来讲,引用一句话就是“在不确定性制约的环境中,弄懂如何在不完全信息下采取行动,是人类最高和最迫切的需求”。
  • y
    yujuhe0840
    话说回来,我们自己的预期净收入损失又会有多高呢?西贝的现金流能撑三个月,那么我们自己的又能撑多久呢?这两个的计算公式也都很简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算一算,我相信,如果你是此刻才开始算的话,那么你的情况应该也都还好。

    预期净收入损失=预期收入-预期成本(费用),比如有的朋友可能会被放3个月的无薪假,那么3个月的预期收入就可以假设为去年年收入的1/4,预期成本则为平均的通勤费、餐食费等。

    现金流能撑支撑的时间=现金、存款及现金等价物/日常的支出(日/月/年),现金和存款包括手持现金、银行存款、移动支付app里等存款等,现金等价物包括货币基金,短期债券等。日常的支出包括,房/车贷、孩子教育金、父母养老金、家庭日常消费支出等。
  • y
    yujuhe0840
    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讲,应对这样的持续期可能并不是很长的事件,所给我们造成的净收入损失和现金流压力,我们在进行家庭保障规划时,注意平时留足够多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即可,这个数字一般是3-6个月。保险起见,也可以调整为6-12个月。当然,如果能少一些负债,杠杆加少一些就更好了,因为这意味着固定支出的减少。
  • y
    yujuhe0840
    进一步延伸到保险领域,经过这次的“洗礼”,可能大家会对之前我们一直在讲的关于家庭保障有更清楚的认知。

    比如,三个月的净收入损失,可能不至于伤筋动骨,但是如果是五年呢?这个数字是重大疾病的平均治疗时期,而在这个期间,我们的收入大概率都会有很大的影响,除非是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士等小部分人。
  • y
    yujuhe0840
    再比如,如果这个数字是十年、二十年呢?因为猝死、意外等过早离世,那么以后的收入基本就是直接降为零了,这无疑会给家庭带来非常巨大的影响。这也是我国现代家庭保障中,非常大的一个缺口,死亡风险保障缺口。根据瑞士再保险在2011年的数据,中国居民的死亡风险保障缺口,在在2010年就已经达到了18.7万亿美元。但现在是健康险和储蓄型保险的大时代,目前还很少有人关注到了这一块。
  • y
    yujuhe0840
    再来更新一波
  • y
    yujuhe0840
    下面来讲讲行业的趋势
  • y
    yujuhe0840
    从前面香港保险市场的情况(美金储蓄和终身寿险一直的畅销)和内地市场最近的情况(年金险的热销)来看,可能我们现在已经到了下一个保险时代的前夕。
  • t
    tanrenye
    mark,有空再看
  • y
    yujuhe0840
    为了在下一个保险时代安身立命,很多朋友都在学习税务和法律知识。但如果我们的学习,和自身业务不挂钩的话,那可能并没有意义。
    法商之所以流行,是因为所有权属问题都是法律问题。
    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大部分资产,如房产、股权、金融资产(除保险),它们最大的特点是,三权合一,即所有权、控制权和受益权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这样的好处是,这个人能实现对资产的绝对掌控,但与之伴随的“代价”是,隔离不了相应的风险,比如债务、婚姻、继承等问题。所以,主流的三权分立时代可能已经过去,接下来“三权分立”的资产配置会变得越来越主流,比如保险和信托。
    财富的最高境界,不是它属于我,而是它并不属于我,但又属于我。
  • 5
    57124
    学习一下 留着备用
  • c
    chuda
    mark下
    表弟同行同地区
  • y
    yujuhe0840
    哈哈,幸会。话说老哥你的表弟最近回香港了吗?
  • c
    chuda
    没回
    就如你说的,业务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内地
  • y
    yujuhe0840
    我们也有很多同事都还没回。我们这业务纯粹就是靠内地客户吃饭,内地人民没有香港保险是可以的,香港保险没有内地人民是万万不行的,哈哈
  • y
    yujuhe0840
    3.既给又不给,是下一个保险时代财富管理的核心诉求。
    转移即失去,对于很多人而言,财富传承不能马上做,因为绝大多数的资产都有上述”三权合一“的属性,一旦将其转移,那意味着彻底的”失控“。同时,过早进行财富转移,反而可能会创造出风险。比如我的女儿本身是一个比较单纯的普通群众,我每年只给她100万生活费,如果有一天,我突然给到她5000万,或者1个亿,那这大概率就会打破她原有的生活节奏,进一步可能会增加她的人身风险,婚姻风险(你很难讲,别人是冲着钱来的,还是冲着人来的)。同时,她可能也并没有可以打理这么多钱的能力,我给到她的资产,能否在未来一直保值增值,这也是一个大问题。
    等待即身后,但我们也不能等到后面再做,因为生活总是不确定的。如果我们没有提前安排好的话,真正到后面可能就晚了,也可能会增加相应的风险。比如说我们人身和健康上的风险,并不能被我们所控制,这可能就会给资产的传承留下隐患。真正知道什么时候才是做财富传承的最准确的时间点,反而是一种悲哀,因为这多半发生的场景,就是我们躺在病床上,被医生告知只有3个月/6个月。当然,在这个时候,当然也有很多事情都已经做不了了。所以我们现在就需要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