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文言文/古诗词全部撤出中小学,你们觉得是好事还是坏事?

  • s
    stlifey
    义务教育阶段彻底不学,高中开设古文诗词兴趣班或社团,大学文史类专业必修,其它专业选修,你们觉得是好事还是坏事?
    当然凡事皆有利弊,我的意思是总的来说利大还是弊大?
  • 天际线王子
    彻底不学的理由是什么?这个事利在哪。
    受过义务教育的成年人还能觉得古文可有可无才让人难以理解。
  • x
    xiao3301
    文言文可有可无,诗歌我觉得可以留。
  • s
    stlifey
    利很直接啊,就是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更“有用”的东西
    当然什么是有用就见仁见智了,所以讨论讨论啊

    不过要注意的事,什么东西都有它的用,所以我们讨论的重点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挑选更有用的东西
  • 始皇帝
    这么极端。。。

    个人觉得中学时应该学点,对普通人的用处比英语大。
  • a
    ayxgaly
    当然是好事情
  • 维加
    Posted by: HMD Global Nokia X7
    你平时都和古人聊天?
  • s
    stlifey
    你也不用抬杠,就接着你的观点,语文学的还太少太简单,很多学生日常阅读和写作都成问题——所以应该通过削减并不常用的古文诗词的学习时间,来增加现代文学和应用文的学习时间与学习难度啊
  • 维加
    Posted by: HMD Global Nokia X7
    汉人把学习汉语作为主要学习科目,英国人是不是把学习英语作为主要学科,日本人是不是把学习日语作为主要学科。
  • 维加
    Posted by: HMD Global Nokia X7
    我觉得是好事
  • V
    VODKA
    汉人学习古汉语,对应英国人学习拉丁语。。。。。

    都是学习一门早已灭绝的语言。。。。。

    不过拉丁语在英国貌似选修课。。。。。
  • W
    Wbird
    语文教育现在的问题是没有逻辑,胡讲、乱讲、随意拔高

    一年级语文在教什么我就不说了,同期的英文教材已经在分辨 fact 和 opinion
  • 真TMD是个粪青
    都要把母语作为主要学科吧,至少美国中学相关科目比重不少,美国文科大学生比如法律系之类的的语言运用修辞水平一般也是比普通人高不少的。
  • W
    Wbird
    古文是从初中才开始系统学习的吧

    正是因为之前的基础有问题,才会觉得学习困难
  • f
    freez
    Posted by TGFC·NG
    读书最大的意义,就在于让人不再单一把“有用”作为衡量事物的标准。
    文言文和白话文中都有优美的语句和值得引鉴的思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因为经过了时间的检验,文言文中的可能还多些。
    老套一点说,就是让你在看到美景的时候能想起“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并长天一色”,而不是只能大呼“我靠”。
    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在孩子判断力还不足的阶段,多角度广覆盖的让他接触更多方面的美好事物,我觉得没啥问题。TGFC·NG
  • r
    reg-neo
    文言文不咋地

    但现代文更是垃圾居多

    不好选呐
  • m
    moyanljx
    不出国的话百分之99时间在用汉语,你说古文没用?基础教育不就是照顾大多数人需要么?
  • V
    VODKA
    现代汉语和古文根本就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其中的区别可能比汉语和粤语的区别还大。。。。。

    大多数人需要学古文?你确定?

    本帖最后由 VODKA 于 2019-4-25 15:07 通过手机版编辑
  • i
    inafford
    喷了,你从幼儿园到大学到底学了多少有用的东西?
  • 天际线王子
    古文相比现代文的一大特点,恰恰就是简约和逻辑性强。现代散文才是天马行空,没有逻辑,出题充满诡辩。

    古人写文章简约有力,逻辑性强,气势可宏大可浪漫。

    学习古文,两个根本的目的,第一是培养审美能力。第二是为了成年之后的重逢。

    古诗文就是一个典型的,你小时候不明白,成人之后忽然哪一天再读,让你一下子就明白的载体。

    说古文没用,这个人很可能是缺乏一种审美能力的,这句话还真不是地图炮。
  • d
    devliet
    增加一些先秦的古诗古文,减少一些秦后的糟粕
  • 洗地
    艺术性作品可以学啊,牛逼作品那么多。

    三纲五常弟子规那些全应该烧掉。
  • p
    para
    充满审美能力的领导设计出宛如上坟的商店街?
  • f
    flytutu
    一个人的精力已经弱到需要取舍了吗,就义务教育阶段那点学力水平?真要那样,说实在的不适合学习,赶紧找自己的擅长处下功夫吧
  • s
    saintwei1979
    古文还是必须学的,不过我国的语文教学从来都是为了服务于政治。本来还对人教版有点期待,一看还不如苏教版。
  • s
    sweeneydjan
    删古文不必吧,我读书时教材里的古文都是来自古文观止,上学前家里就教过了。

    只是觉得选材上大有问题。
    比方说诗词,一味抬高了辛弃疾陆游这些人,对柳永,吴文英,周邦彦这些要么闭口不谈要么有所贬损,借豪放派谈家.国.情怀明里暗里输出民族主义逻辑。
    古文方面,取材上道德主义严重,就跟历史教材里抵御外族失利一定归咎于投降派或者文人软弱无能,形若天阉一个逻辑。选的各个文章不是抒发不得志,就是借景借物一叙积郁。陈情表,孔雀东南飞这样的文章并不多。
    我看有人说先秦散文,其实我觉得先秦散文并不适合放教材,一个是本身语法/难度和秦汉之后差别挺大。我觉得以古文观止为例,汉以后,有一定文言基础的人看文言,大致除了个别字不认得和少量复杂句,意思都是能猜出来的,最多具体典故不知道。

    不过古文多数有个毛病,不爱谈理,喜欢类比。

    [本帖最后由 sweeneydjan 于 2019-4-25 16:26 编辑]
  • 少先队员
    我觉得如今学校的语文教育是不是该提高一些了。
    现在出来的大学生,这工作上的语文水平太捉急了~
  • A
    AVの炼金术士
    硬要说的话,散文比文言文恶心多了。
  • j
    jjx01
    好事

    书本里教的文言文都是别人断好句的,学了也看不懂真正的文言
    书本里教的诗词就是让你背,学了也做不了诗词
    最大的用处是:考试

    [本帖最后由 jjx01 于 2019-4-25 16:21 编辑]
  • 不会跳的蛇
    古人的措辞行文是有审美和美感的,比现在的语言文字美得多。
  • e
    eioie
    垃圾古文还是交给日本发展吧
    尼国多学点英语更awesome!
  • s
    stlifey
    厚古薄今有意义么?所有的古文都比现代文“美得多”么?
    退一步说,教材里的都是范文美文,焉知古人没有写得狗屁不通的东西?
  • 海鸥
    文言文的作用除了语言优美,还有很多有历史和思想价值的,比如史记,但是很多学校老师都读不懂,讲不透,光讲语法,考只考某个词,中心思想啥的,难怪很多人厌烦,之前看到有个知识付费讲史记的教授,听的很有意思
  • c
    cgyldn
    以后高中选文科再学也不迟
  • V
    VODKA
    前两天读书日的时候,就有一篇文章挺流行,你坛也转了,就是说读书没用的文章。。。。。

    而且读书日的时候,各种推荐书目基本全是文科书,理科书基本没有,如果有的话也只有一本《时间简史》。。。。。


    这就是国人的读书观了,理科书是“有用”的书,有用的书既不能装逼也不能显摆,非得是文科书才显得无用,而无用的书才能装逼,家里书柜得摆上几大名著,如果再有套《论语》《史记》就更牛逼了。而书柜里如果都是《费曼物理学讲义》《普林斯顿微积分读本》《线性代数》这些书,大概只会被认为是个书呆子,NERD。。。。。
  • b
    babyone
    19楼说得实在太好了,以前上学的时候最喜欢的就是诗词和古文课,说不出什么特别原因,就是喜欢那种文字带来的美感
  • n
    nokia3315
    小学没必要,初中可以开始了。
    关键是老师不会讲,就会按教参教学。
    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都学过。小时候就感觉是描写景色的诗,直到偶然听百家讲坛,才知道是李白奉诏进京,描写自己急切心情的。(似乎是,记不清了)像这样的,老师一般不会讲这个背景,只是轻描淡写的糊弄,要求背诵、默写,对学生有什么作用呢?
    我觉得起码要初中,学生心智比较成熟,有一定审美能力了,再学习,才能体会古诗文的意境、美妙。
  • j
    jjx01
    古诗欣赏?学了十几年古诗,其实学生还是分辨不了诗的好坏,他们只是背下了书中写的结论,根本没有欣赏的眼光
    ————————————————————————————————————————————————————————


    还有一样最能引读者入于迷途的,是“摘句”。它往往是衣裳上撕下来的一块绣花,经摘取者一吹嘘或附会,说是怎样超然物外,与尘浊无干,读者没有见过全体,便也被他弄得迷离惝恍。最显著的便是上文说过的“悠然见南山”的例子,忘记了陶潜的《述酒》〔17〕和《读山海经》等诗,捏成他单是一个飘飘然,就是这摘句作怪。新近在《中学生》〔18〕的十二月号上,看见了朱光潜〔19〕先生的《说‘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文章,推这两句为诗美的极致,我觉得也未免有以割裂为美的小疵。他说的好处是:“我爱这两句诗,多少是因为它对于我启示了一种哲学的意蕴。‘曲终人不见’所表现的是消逝,‘江上数峰青’所表现的是永恒。可爱的乐声和奏乐者虽然消逝了,而青山却巍然如旧,永远可以让我们把心情寄托在它上面。人到底是怕凄凉的,要求伴侣的。曲终了,人去了,我们一霎时以前所游目骋怀的世界猛然间好像从脚底倒塌去了。这是人生最难堪的一件事,但是一转眼间我们看到江上青峰,好像又找到另一个可亲的伴侣,另一个可托足的世界,而且它永远是在那里的。‘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此种风味似之。不仅如此,人和曲果真消逝了么;这一曲缠绵悱恻的音乐没有惊动山灵?它没有传出江上青峰的妩媚和严肃?它没有深深地印在这妩媚和严肃里面?反正青山和湘灵的瑟声已发生这么一回的因缘,青山永在,瑟声和鼓瑟的人也就永在了。”

    这确已说明了他的所以激赏的原因。但也没有尽。读者是种种不同的,有的爱读《江赋》和《海赋》,有的欣赏《小园》或《枯树》〔20〕。后者是徘徊于有无生灭之间的文人,对于人生,既惮扰攘,又怕离去,懒于求生,又不乐死,实有太板,寂绝又太空,疲倦得要休息,而休息又太凄凉,所以又必须有一种抚慰。于是“曲终人不见”之外,如“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或“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21〕之类,就往往为人所称道。因为眼前不见,而远处却在,如果不在,便悲哀了,这就是道士之所以说“至心归命礼,玉皇大天尊!”〔22〕也。

    抚慰劳人的圣药,在诗,用朱先生的话来说,是“静穆”:

    “艺术的最高境界都不在热烈。就诗人之所以为人而论,他所感到的欢喜和愁苦也许比常人所感到的更加热烈。就诗人之所以为诗人而论,热烈的欢喜或热烈的愁苦经过诗表现出来以后,都好比黄酒经过长久年代的储藏,失去它的辣性,只剩一味醇朴。我在别的文章里曾经说过这一段话:‘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明白古希腊人何以把和平静穆看作诗的极境,把诗神亚波罗摆在蔚蓝的山巅,俯瞰众生扰攘,而眉宇间却常如作甜蜜梦,不露一丝被扰动的神色?’这里所谓‘静穆’(Serenity)

    自然只是一种最高理想,不是在一般诗里所能找得到的。

    古希腊——尤其是古希腊的造形艺术——常使我们觉到这种‘静穆’的风味。‘静穆’是一种豁然大悟,得到归依的心情。它好比低眉默想的观音大士,超一切忧喜,同时你也可说它泯化一切忧喜。这种境界在中国诗里不多见。屈原阮籍李白杜甫都不免有些像金刚怒目,愤愤不平的样子。陶潜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古希腊人,也许把和平静穆看作诗的极境的罢,这一点我毫无知识。但以现存的希腊诗歌而论,荷马的史诗,是雄大而活泼的,沙孚〔23〕的恋歌,是明白而热烈的,都不静穆。我想,立“静穆”为诗的极境,而此境不见于诗,也许和立蛋形为人体的最高形式,而此形终不见于人一样。至于亚波罗〔24〕之在山巅,那可因为他是“神”的缘故,无论古今,凡神像,总是放在较高之处的。这像,我曾见过照相,睁着眼睛,神清气爽,并不像“常如作甜蜜梦”。不过看见实物,是否“使我们觉到这种‘静穆’的风味”,在我可就很难断定了,但是,倘使真的觉得,我以为也许有些因为他“古”的缘故。

    我也是常常徘徊于雅俗之间的人,此刻的话,很近于大煞风景,但有时却自以为颇“雅”的:间或喜欢看看古董。记得十多年前,在北京认识了一个土财主,不知怎么一来,他也忽然“雅”起来了,买了一个鼎,据说是周鼎,真是土花斑驳,古色古香。而不料过不几天,他竟叫铜匠把它的土花和铜绿擦得一干二净,这才摆在客厅里,闪闪的发着铜光。这样的擦得精光的古铜器,我一生中还没有见过第二个。一切“雅士”,听到的无不大笑,我在当时,也不禁由吃惊而失笑了,但接着就变成肃然,好像得了一种启示。这启示并非“哲学的意蕴”,是觉得这才看见了近于真相的周鼎。鼎在周朝,恰如碗之在现代,我们的碗,无整年不洗之理,所以鼎在当时,一定是干干净净,金光灿烂的,换了术语来说,就是它并不“静穆”,倒有些“热烈”。这一种俗气至今未脱,变化了我衡量古美术的眼光,例如希腊雕刻罢,我总以为它现在之见得“只剩一味醇朴”者,原因之一,是在曾埋土中,或久经风雨,失去了锋棱和光泽的缘故,雕造的当时,一定是崭新,雪白,而且发闪的,所以我们现在所见的希腊之美,其实并不准是当时希腊人之所谓美,我们应该悬想它是一件新东西。

    凡论文艺,虚悬了一个“极境”,是要陷入“绝境”的,在艺术,会迷惘于土花,在文学,则被拘迫而“摘句”。但“摘句”又大足以困人,所以朱先生就只能取钱起〔25〕的两句,而踢开他的全篇,又用这两句来概括作者的全人,又用这两句来打杀了屈原,阮籍,李白,杜甫等辈,以为“都不免有些像金刚怒目,愤愤不平的样子”。其实是他们四位,都因为垫高朱先生的美学说,做了冤屈的牺牲的。

    我们现在先来看一看钱起的全篇罢:“省试湘灵鼓瑟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要证成“醇朴”或“静穆”,这全篇实在是不宜称引的,因为中间的四联,颇近于所谓“衰飒”。但没有上文,末两句便显得含胡,不过这含胡,却也许又是称引者之所谓超妙。现在一看题目,便明白“曲终”者结“鼓瑟”,“人不见”者点“灵”字,“江上数峰青”者做“湘”字,全篇虽不失为唐人的好试帖,但末两句也并不怎么神奇了。况且题上明说是“省试”〔26〕,当然不会有“愤愤不平的样子”,假使屈原不和椒兰〔27〕吵架,却上京求取功名,我想,他大约也不至于在考卷上大发牢骚的,他首先要防落第。

    我们于是应该再来看看这《湘灵鼓瑟》的作者的另外的诗了。但我手头也没有他的诗集,只有一部《大历诗略》〔28〕,也是迂夫子的选本,不过篇数却不少,其中有一首是:“下第题长安客舍不遂青云望,愁看黄鸟飞。梨花寒食夜,客子未春衣。世事随时变,交情与我违。空余主人柳,相见却依依。”

    一落第,在客栈的墙壁上题起诗来,他就不免有些愤愤了,可见那一首《湘灵鼓瑟》,实在是因为题目,又因为省试,所以只好如此圆转活脱。他和屈原,阮籍,李白,杜甫四位,有时都不免是怒目金刚,但就全体而论,他长不到丈六〔29〕。

    世间有所谓“就事论事”的办法,现在就诗论诗,或者也可以说是无碍的罢。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但我也并非反对说梦,我只主张听者心里明白所听的是说梦,这和我劝那些认真的读者不要专凭选本和标点本为法宝来研究文学的意思,大致并无不同。自己放出眼光看过较多的作品,就知道历来的伟大的作者,是没有一个“浑身是‘静穆’”的。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现在之所以往往被尊为“静穆”,是因为他被选文家和摘句家所缩小,凌迟了。

    [本帖最后由 jjx01 于 2019-4-25 16:56 编辑]
  • j
    jjx01
    学生学古诗文言文,就是要背下教材里的评价、那些解释,不允许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评价,自己的欣赏方式
    毕业出来以后也不会欣赏古文,只能到处找别人的评价来复制,古文欣赏就是一谭死水。
  • p
    ppigadvance
    差不多,绝大部分坛友的词汇已经只剩我靠,喷了,必须死

    包括我
  • d
    dragong
    不学文言文怎么理解诗词
  • d
    dragong
    学文言文和诗词对提高汉语水平有帮助,说没用就太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