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董受辱与中西烹饪交流

  • 腚眼冒热气
    zt



    大董受辱与中西烹饪交流



    2013-08-31 23:10:47






    今天看到一个八卦,引起我的很多联想。故事与大董有关,也是我觉得北京最国际化,最能与西方一流名厨抗衡的中国师傅。

    2009年,大董受邀去日本东京参加世界烹饪峰会。在峰会上大董遇到峰会名誉顾问法国的Joel Robuchon先生。当董振祥问他去过中国没有的时候,他回答说:“北京很好吗?我没有去过北京”。当我告诉他北京有很多法餐厅,并问他是否到过北京时,我分明看懂了他眼神里的不屑一顾——“北京很好吗?我没有去过北京”!我微笑着告诉他:“北京很好的,有很多好吃的,值得任何想真正研究美食的人一去!而且会让你去了之后还想再去!

    大董受此羞辱,以后几年带领徒弟多次去法国,西班牙,日本,香港等地,反复地吃他们的顶级馆子,回来再不断修改自己的菜单。大董自己把10-12年称为自己的调整阶段,一直到去年,他才觉得自己慢慢稳定下来,该学的基本学会,创新也有了一定的积累,可以慢慢与西方一流厨师交流了。说到底,他花了几年,终于学会西方名厨的通用语言,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一笔学费。与之相比,很多中国的名厨经常出国只是表演,恐怕连给别人羞辱的机会都没有。

    中国菜并不是一个很全面的系统。它有很多自己的特色,也擅长处理一些特别食材(比如河鲜),是在味这个方面特别突出。但中国菜的也有很多软肋。比如中国师傅传统上并不擅长甜点和烘焙,而这是西餐的标配。中国师傅一般也不擅长使用搅拌机,比较讲究保持原料的原始形态,而在改变质感方面就弱得多。此外,中国厨师在装盘表现上也很落后,不大会选择新颖容器,摆放时也多追求对称。殊不知几十年前,西方主流餐馆就开始追求非对称的摆盘,对称就显得缺乏创造力。一流的餐馆,甚至会为一些菜品定制容器。

    西方人往往会讲求一道菜的“平衡性”。这里的平衡是多个维度的平衡,色香味形以及质感都要平衡。比如咸鲜要与甜腻平衡,软糯要与弹性平衡,冷与热的平衡,硬与软的平衡等等。比如甜点一般都是软腻的食品,就必须放一块脆片,以达致平衡。所有的平衡都很微妙,比如大块的肉必须是“三分熟”,如果有鸡蛋必须能流黄,过一分就老,差一分就不熟。所以法餐的一个基本要求是“热盘”,装菜的盘子必须很烫,这样才能免于影响到菜品的平衡。端上桌来,摸一下盘子是不是够热,就能大致判断出这家餐厅的敬业程度。这些细腻的标准,中国师傅一般不熟悉。

    明天是今年澳洲masterchef节目的决赛,我也想顺着这个节目继续探讨中西餐的差别。看这个节目已经几年,已经看到很多马来人,越南人,埃及人,印度人,斯里兰卡人脱颖而出,从来没有看到过中国人,连华裔都基本没有。前两年勉强有个华裔模样的男生杀入十强,人家也是马来西亚怡保人,离开中国不知多少代了。最初我一直困惑,都说中国人做菜天下无敌,怎么就没人在这种比赛里胜出呢。英语不好?这也许是个理由。但更重要的理由是,中国人做菜也不行。

    比如说,西方人常用的一些酱料,中国普通人就不一定会做。美乃滋酱怎么调?卡士达酱怎么调?荷兰酱怎么调?又比如烘焙,最基本的司空怎么烤?苹果派怎么烤?冰淇淋怎么做?说到咸味的菜品,披萨底怎么烤?香肠怎么做?烟熏三文鱼的烟熏怎么做?这些并不难,但中国人传统上并不如此处理食材,极度缺乏经验和知识,往往看到题目就愣住了。

    中国人的优势仅在于爆炒。有几次我看节目里给选手出题,选了大家很不熟的肉,比如鳄鱼肉,鸵鸟肉,鹿肉,火鸡肉等等,选手顿时傻在那里。大家都会烤鸡,可面对个头比鸡大得多的火鸡,烤箱应该用多少温度烤多少时间?我就想,如果落到中国人手里,那只要能炒就炒,毫不犹豫。不管你什么肉,中国人都能用炒的手法来做熟并入味。但战场如果转移到烤箱,那么中国人反而更无力。

    中国人还喜欢熬汤,煲汤。中国厨师往往把自制高汤作为看家法宝,所谓厨子的汤,唱戏的腔。可西方人少有这个概念。即使是汤,多半也是搅拌机打出来的浓汤,介于固体和液体之间,不能接受完全流质的汤。如果说这是sauce,量也太多了。在烹煮时,西方允许使用盒装的“牛肉汤”,“鸡肉汤”,认为这和罐装番茄酱一样,只是食材的一种自然加工方式,并没有神秘的“高汤”价值。总之,高汤这种中国厨师最拿手的料理方式,在西方厨师面前也并无多大意义。

    菜品一般有口味和原料这两个基本维度。这个世界的味型丰富多样。站在澳洲这个坐标,大家只能用泰式,越式,马来,中国,印度,中东,地中海,墨西哥式来区分。对于中东专家,还应该能说出埃及,伊朗和巴基斯坦菜的巨大差别。但一般的澳洲人说不出来。即使这样,澳洲人的口味已足够复杂。这里的人对于意大利菜,希腊菜,越南菜和爱尔兰传统菜都有很高的鉴赏力,对于中餐至少也知道粤菜和川菜的区别,这些都是澳洲人注重多元文化繁荣的标志。反观中国人,即使身居海外,能熟知他国口味差别的也极少。

    同样的,在原料问题上,中国人的见识也不见得很广。有一次我看masterchef让选手认食材,大家竟然都认不出藕。不过反过来想,中国人也不见得能分清楚迷迭香和百里香,班兰叶和咖喱叶等。中国人会认识很多鲜鱼,但在各种牛肉的认识上,恐怕又不及西方人了。我们不必把目光对准西人,就看周边的越南人,印度人,马来人或埃及人好了。不管电视上,还是生活中经历的餐馆,我已见过很多能非常准确理解以法餐为代表的西餐,并能将法餐与本身族群的菜肴相融合的高手。最根本的一点,我看他们都没有中国厨师所背负的莫名其妙的文化负担。

    前面所说都是中国菜走向世界时的重大缺陷,被Joel Robuchon所不屑也就很容易理解了。在东京,香港,新加坡,迪拜,甚至印度孟买都能找到很多理解这套国际美食话语的餐馆,而在中国,北京,却很难。这也是Joel Robuchon并无在中国开店计划的原因。中国人不炒作厨师,不理解品牌,那些国外家喻户晓的明星厨师都出过无数菜谱,可是在中国几乎没见到相应的翻译出版。这就表明中国人多没有意识到这个缺陷,即使专做美食节目的电视导演也是如此。偌大中国,北京上海都找不出多少fine dining(只有恶贵的烧钱会所,通过酒和珍贵食材来提高身价,却不注重烹饪本身),找不出国际公认有影响的明星厨师,那么再举办以业余选手为参赛者的masterchef又有什么意义。

    不管名牌包还是钻戒,都可以想尽办法带回国内,或者直接在国内开店。唯有fine dining做不到。好的米其林馆子,非要亲身经历才有体会,里面不光包含了高超的烹饪技巧,还包含着整体上对dining这件事的理解。若是移植,也要连带这种餐饮文化一同移植。当然我对中国师傅还是充满期待,因为我也看到了很多聪明人和聪明菜,西方的烹饪手法并无多少神秘,不难学会。但真正要改变思路,能够参与全球性的fine dining层次的对话,中国师傅还有无数路要走,经历大董那样的文化冲击怕是必由之路。
  • d
    dragong
    中国菜没有必要去迎合西方人的口味,日本菜同样不擅长烘培和搅拌机,但在西方人眼里就是高档菜肴……
  • 稀下枪手
    莫名其妙
  • C
    Crusher
    是贵的半死那个大董烤鸭?!
  • k
    kazukis
    美国本土的masterchef现在是第四季了,前两季没看,后面两季一直有华人或者华裔入围的啊。
    第三季有个在餐厅打工的华人妹子入了前五还不是前六名,有个华人基佬大学生也入围淘汰赛。第四季里有个台湾华裔小伙止步前六,摆盘连joe和gordon都服气。
    不过中式做法确实老外大厨不喜,这一季有次做蘑菇,有个女的用了川菜爆炒做法,被淘汰了。
  • 无蟹可击
    无敌的中餐你非得要去参加烘焙比赛干毛?
  • a
    aeolusyi
    大董的烤鸭不好吃,非迎合啥外国口味,鸭选的都是瘦的只剩下皮和瘦肉的,毫无口感。
  • 井冈山剿匪记
    莫名其妙,你西餐不懂炖汤的妙处关我们屁事,中国人干嘛要去参加你那种土鳖烹饪比赛?
  • n
    nokia3315
    越发看出西餐手法的匮乏
  • l
    lvcha
    对滴。只有洋大人觉得好吃才算得上好吃!
  • t
    ttsyyh
    只有炸鱼薯条才是绝顶珍馐,就是这个道理
  • n
    norush
    要迎合西方口味去西方开 别来中国
  • c
    clockworkjian
    西方的烹饪手法并无多少神秘,不难学会。但真正要改变思路,能够参与全球性的fine dining层次的对话,中国师傅还有无数路要走,经历大董那样的文化冲击怕是必由之路。

    单方面学习算什么 交流 标题写直接写 人家的就是好的我们要抱着学习的态度看待人家就好了
  • 鬼冢英吉
    非要迎合西方的口味就不应该了,他们迎合中国的口味了吗?
  • i
    iantsai
    学出来是中国菜九大菜系里面的庄系,庄哔系。
  • 大宋忠臣黄文炳
    老北京鸡肉卷! 川香双层鸡腿堡!
  • w
    waterfirestart
    不会就不会,你吃不惯我的我还吃不惯你的呢。
  • 來福時代
    大董代表天朝,这真不是软广告
  • p
    pspgo
    我觉得未免有点妄自菲薄了……中餐挺好吃的啊,我喜欢吃脆的就只吃脆的,喜欢软的就只吃软的,喜欢辣的就只吃辣的,喜欢甜的就只吃甜的,为什么非要搞什么平衡?
  • A
    Advancedadvance
    如果说一个餐馆为了拓展国外市场,迎合外国人的口味和饮食文化倒是可以理解,但是把这个过程说成是中国菜应该努力的方向,甚至搞得好像中国菜落后了,要努力学习西方菜的样子,就很奇怪了。中国菜,首先的和主要的是给中国人吃的菜,就是要改变,也是要迎合中国人口味的需求
  • 破头潘
    这算不算文化自卑自虐。
  • 九月雪花
    我繁体毛笔字写的好好的,为啥非要和用鹅毛笔的英文字母比书法啊。。。融汇贯通是好,没必要让大厨搞样样通,只会样样松。全世界的菜都变成一个标准,这得多无聊。
  • 天天吃白菜
    虽然很多地方确实比国外高水平差一个档次,不过说在吃方面,恐怕比国外要高很多了。烹饪手法有必要跟国外学?
  • y
    yougeren
    川味不辣是为传统 http://t.cn/z8fJ0L4 中餐烹饪碉堡了好吗
  • s
    skidrow
    大董,呵呵,认识一个大哥,只要他去大董,老板只要在北京,必定以最快速度赶到
  • b
    bezimaru
    里面说到的东南亚菜有进步,那帮东南亚猴子除了烧烤和咖喱还懂点什么?无非就是迎合了欧美人的饮食尔获得认可而已,对西方人来说全熟的蔬菜和肉就是原罪。
  • g
    gogogo
    什么叫不懂平衡,知道中餐讲究的复合味不。什么叫不会做这个酱那个酱,洋厨子是不是就懂做豆瓣酱xo酱?
  • 吉高由里子
    甜品还平衡。。
  • l
    lacrimosa
    论吃关大董**事
  • r
    raica
    我觉得 西餐挺好吃 。。。。。 。不是舔外国人。。。。中国好厨师是有。但是餐馆里确实不咋滴。。能把家常菜做好 就不容易了。
  • 昵称无效
    posted by wap

    谁是裁判谁说了算,楼上诸位如果是裁判的话,老外自然屁颠屁颠的学中式爆炒
    不过大董说的多学点烹饪方法也没错,技多不压身,一个厨师能融汇中外之所长,必定是好事
  • 屌二代
    典型的跟白痴比赛,先把你降到白痴的智商,然后再用经验击败你。
  • 绝对和体
  • 星罗棋布
    全篇充满了槽点
    就如同30级的法师说70级的战士不会闪现不会吹风不会暴风雪一样
    那又怎么样?
  • l
    leonz99
    家门口的大董倒闭了,当初也是大董在北京以外开的第一家分店
  • j
    joker23
    中餐最大的问题在标准,本人华北人士,在魔都生活期间点菜绝对不敢点熟悉的菜
    不然上来口味肯定跟帝都哏都的味道差别非常大,接受不了
  • u
    u571
    你以为西餐地域口味差别就不大了?
  • l
    lyt777
    童鞋你要想想中国面积跟欧洲一样大……

    你从英国跑到了罗马尼亚,你说口味差别大不大?
  • y
    yougeren
    http://zhuanlan.zhihu.com/tasty/ ... tm_content=zhuanlan
    重发一遍,看了这个才知道中餐的博大精深
  • I
    I_m_PK
    通篇的奴性,呵呵
  • z
    zfz4869
    俩字,奴才
  • s
    shssbb
    有些人的洋奴心理真是深入其心
  • 韭菜花
    学过2年西餐厨师(澳洲)西餐那些手法基本就几种,根本没有天朝的丰富,然后,真心的。。。。。不是一个文化体系别纠结了。爱谁谁。我还是喜欢瓦罐汤。吃沙县兰州。你砍我。
  • y
    yesword
    +65535,精辟
  • h
    handsomeken
    用西餐标准说你这个不会那个不行是什么路数?那我说你连个豆腐皮都切不好还米其林大厨?滚粗。

    本帖最后由 handsomeken 于 2013-9-4 12:15 通过手机版编辑
  • O
    OB
    其它不喷,但fine dining这个,确实傻逼,大众点评评价好的商家,365天轮着吃,能吃出几家好的?
  • F
    Firegun
    麻烦洋厨师来个煮干丝
  • 腻水染花腥
    凡是遇到这种伪客观厨

    我就必须要科普一下英国名菜

    观星者 Stargazer

    必须让你们开开眼

  • 傲笑乾坤
    说实话,光是改刀水准,西餐骑大洋马也赶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