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真的语法的复杂程度决定了思维的严格程度

  • c
    chim
    感觉日德俄都属于这种。所以普通人接受教育即语法训练之后,很容易变成思维一板一眼。
  • w
    wsyx87930
    critical thinking
    其实就是逻辑

    很多人写的东西主谓宾都七零八落,不是完整的表述,只能算是堆砌的意象
  • b
    bigocean
    好像有道理呀
  • 莫欺老年聋
    这种说法刚好是楼主观点的补充,语言既是思维表达的载体,也是个体认知的限制。
    (认知是相当主观的过程,看到听到的取决于脑中已有的。过去为高效理解外界而习得的语言,成为日后观察世界的“框架范式(有色眼镜)”)

    而人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免不了对相关文化和教材的摄入(很难完全脱离目标内容进行语言学习)。所以,虽然自身认知模式的转变容易在成人二外学习者身上观察到,但语言和思维的相互作用先后是不太好界定。
  • 黑桃酒
    你可能因果关系颠倒了
  • t
    tonie
    我认为没有颠倒,或者说至少这种影响是双向的,思维确实受包括语言在内的各种社会文化和环境因素影响。。。

    之前看过一个相关讲座,比如有个原始部族的语言中是没有表“左”“右”的词的,表方向就只能用东南西北,比如他们没法说A在B的右边,只能说A在B的东南偏北之类的,也因此他们的方向感特别强,即便在看不见太阳的室内也能凭直觉分辨方向,因为必须用东南西北来表述东西的位置;然后如果一个人有几张从年轻到年老的照片,要他们排序的时候,他们是不懂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排列的,而是始终排列成以自己为中心,年轻时的照片离自己近,年老的放得离自己远,方向好象是始终向着太阳什么的。

    另外一个例子是,俄语中表示蓝色的单词有三个ABC,分别代表深浅不同的几种蓝色,而德语(还是啥别的语言)中只有“蓝色”一个单词,研究者对两国人民作测试,发现俄国人对于蓝色的敏感程度要比德国人高很多,因为他们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必须分辨不同的蓝色,再从三个词中选合适的词来使用。
  • 莫欺老年聋
    有启发,能不能求一下那个语言讲座的名称?
  • 不秀肛
    德国人严谨,奔驰宝马奥迪近10年每一代主力发动机都有不小的缺陷。。
  • t
    tonie
    sorry,找不着,英语的,关键词忘记了(应该是比较学术的词)。我刚想了下第一例子作了更新,应该更清楚了,供你参考下。
  • 臭猫不吃鱼
    强盗逻辑,一点关系都没有。一百年前法语还吃香呢,现在学术语言都是英语。发达了,放屁都是香的。
  • 大黄鸭
    这个一直没有确定结论,虽然各种论点都有。
    @七肢桶
  • 刘宾
    曾仕强经常扯谈,三季人啥的,纯属杜撰,流毒甚广
  • A
    Akureyri
    本日最佳…… 天籁之音
  • l
    logic90
    前几天刚看到说,科学研究的结论是,语言是非常底层的能力,仅次于肌肉记忆。。。

    这种层次的思维,基本上是不会影响到大脑的思考的

    一个推论是,学习的时候没有必须转化成语言读出来,这个转换的过程对于学习没什么用HiPDA·NG
  • m
    monkeyfunc
    果然逻辑严谨,看来受到的语法训练起作用了。
  • c
    cookite_li
    有些道理啊。
  • k
    kashana
    改开以来我觉得最深入人心的谣言,莫过于德国人生而严谨
  • m
    mac_10.8
    不一定是语法,词汇的应用也会导致思维的巨大差别。之前有一篇文章, 描述了情绪词汇粒度和情商的对应关系。 会使用更多情绪词语的人,情商更高。理由是大量的情绪词汇,可以更细的区分不同的情绪;而准确的识别情绪,是情商的基础。

    ****************************************************
    管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中,情商都非常重要。但有些人对情商的理解是有误区的,所以很难提高自己的情商。得到订阅专栏“马徐骏·世界名刊速读”介绍了《鹦鹉螺》杂志(7/8月刊)的一篇文章,标题是《正确认识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 Needs a Rewrite),文章作者丽萨·巴雷特(Lisa Barrett)是西北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研究的主要方向就是情绪。



    情商的这个“情”字,指的是是对别人情绪的探查和对自我情绪的把控能力。巴特雷在文章中介绍了一种能力,在心理学上叫做“情绪粒度”,指的是我们在不同的情况下,区分并识别出自己感受的能力。它是决定一个人情商高低的关键。

    http://nautil.us/issue/51/limits ... nce-needs-a-rewrite



    高情绪粒度的人,能准确识别并且描述出自己的情绪。比如说同样是惊讶,在他们的概念中分成吃惊、惊讶、惊呆、震惊,以及惊吓等等。这几个词,如果你一下子就能听出区别,说明你的情绪粒度就比较高。 高情绪粒度的人,对自己的情绪有着非常细致的识别和描述能力,能说明白自己的感受,并且能针对自己的情况想出相对应的解决办法。



    而低情绪粒度的人,情绪对他们来说只是很含糊、很笼统的感受。他们会说“我感觉特别糟糕”这样的话。他们在每一次感觉不好的时候,产生的都是相同的反应,不知道自己当下的情绪到底是什么,也不知道要怎么解决。这就很容易陷入被情绪控制的困境中,让情绪左右自己的行为。



    那怎么能训练自己的情绪粒度呢?文章给了一个方法,就是学习情绪概念的相关词汇和它们的具体含义,比如,刚才说的几个和“惊讶”有关的词,每个词的程度都不一样。耶鲁大学情绪智能中心的研究显示,孩子在学校里,只要通过学习更多的情绪概念,就能改善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而且文章还说,如果对自己的母语太熟悉,可以去学习外语中表示不同情绪的词,这样也能帮你更细致地去体会别人的情绪,以及你自己的情绪。
  • t
    tiens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基本上已经被当代研究抛弃了
  • 许较瘦
    现在的教学缺乏逻辑教育,很简单的事情,很多人理不清楚HiPDA·NG
  • p
    preacher
    +100086
  • 事故龙
    推书,平克的《语言本能》
  • t
    timedia
    这个内容谢谢了
  • d
    david_lee
    还能捏着鼻子每天在乌烟瘴气的地板来回翻帖子,就是为了偶尔能看到这样的回帖,如沙砾中的金子一般闪闪发光,启发人思考
  • d
    david_lee
    回复20#mac_10.8


    谢谢,受教了。
    这是不是也在从另一个方向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
  • j
    jinseng
    LZ提了一个好问题,但是解答也太草率了吧!

    首先,语法的复杂程度并不能决定思维的严格程度,这两个甚至没有因果关系。

    西方的逻辑思维实际上来源于古希腊哲学的一种思考范式,也就是先提出一些“不证自明”的前提性假设——公理或公设,然后通过逻辑推理判断命题的真假。

    以平面几何为例,欧几里得首先定义了点线圆平面这些概念,然后提出5条公设和5条公理,利用这些定义、公设和公理推出了467条定律。与周髀算經中“勾股定理”类似的定律不过是《几何原本》第一卷的第47个定理,并且和勾股定理没有给出证明不同,原本提供了完整的证明。

    换句话说,我们无法用日德俄语法的复杂程度证明古希腊逻辑思维的严格程度。
  • j
    jinseng
    其次,日德俄语法的复杂程度(时体态格)是表音文字的一种特性。没有这些附加的属性,表音文字很难正确传递文字的意义。

    但也正是因为这些附加的属性,同时又赋予了这种语言复杂、严格然而却高效、表达清晰的特点

    至于概念的明晰、逻辑推理判断,这与这种语言本身的特性无关。
  • x
    xinyu4505
    这个文章我也看过,其中颜色的举例用的是爱斯基摩人对白色,刚下的雪,微化的雪阴天的雪,在他们语言里都有专门的颜色,然后测试他们和别的族群人类对白色深浅的识别能力,爱斯基摩人强一个数量级
  • j
    jinseng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语义模糊、概念不清并不是语言本身的特性,而是思维本身就跟古希腊逻辑哲学有差距。

    古希腊哲学也有很多派别,并不是所有的哲学派别都很高明。古希腊也不乏像中国阴阳五行一样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但是真正奠定近代科学基础的,不是唯物主义,也不是辩证法,而是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也就是“唯理论”。唯物辩证法与科学实际上是两条平行线。
  • x
    xiaomao88
    我觉得方言的音节音调的复杂程度影响了大脑生长发育阶段受到的刺激程度,南方话比北方话更复杂,所以南方人比北方人心眼更多,普及普通话弱化了这种效果。HiPDA·NG
  • z
    zztt168
    回复5#莫欺老年聋

    说得非常好,点赞。
  • c
    cocacola_co2
    没有学过俄语,日语二级,德语粗通,德语语法规范严谨,但是日语一点都不严谨啊。

    印欧语语法相对都比较规范,梵语比德语还规范。

    日语的语系归属不明,争议较大,个人感觉日语有点类似于英语的发展,带有克里奥尔语的特点,这样的语言一般来说语法都相对灵活 iOS fly ~
  • j
    jinseng
    曾的这套说法跟逻辑思维毫无关系。中国古代哲学里没有这种东西。
  • l
    luolitao
    有点意思

    语言相对论(英语:linguistic relativity),也称为萨丕尔-沃夫假说(英语:Sapir–Whorf hypothesis),由语言学家兼人类学爱德华·萨丕尔(Edward Sapir)及其学生本杰明·李·沃夫(Benjamin Lee Whorf)所提出,是一门关于人类语言的心理学语言学假说。这项学说认为,人类的思考模式受到其使用语言的影响,因而对同一事物时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不过这项学说引起了一些争议,也招致了一些批评。

    现今有一些人造语言的发明因应而生,如逻辑语道本语等。

    语言相对性原理(萨丕尔-沃夫假说)认为不同语言里所包含的文化概念和分类会影响语言使用者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也就是说不同的语言的使用者会因语言差异而产生思考方式,行为方式的不同。这个“语言结构影响语者认知结构”的说法涉及到人类语言学、心理学、语言心理学、神经语言学、认知科学、语言人类学、语言社会学、语言哲学等多个领域,并在这些领域中被广泛学习。

    语言决定论认为语言决定思考模式,不同语系的语言看待世界的方式都不一样,也就呈现了各种语言彼此间的相对性,所以任何民族的语言都与其文化和生活环境的需要而成长和改变。

  • j
    jinseng
    回复36#luolitao

    语言观影响世界观、影响思考模式,但是决定不了思维的严格程度。

    思维模式是另一个范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

    大部分文明的思维模式都是观测法、归纳法,而逻辑思维却是归纳法的反面。

    这个世界上的有些事情是不能用观测归纳法来解决的,就像你无法用穷举归纳的方法来证明上帝存在或不存在。因为你无法穷举观测宇宙的每个角落,你怎么知道上帝存在还是不存在。
  • l
    luolitao
    都市传说

    很多人认为爱斯基摩人拥有大量形容(或下雪)的词语(单词)[1][2][3]。这个说法就像滚雪球一样,令传闻中爱斯基摩语有关雪的词语增加至“数十个”、“数百个”甚至“数千个”。这个都市传说引起了类似的新词——snowclone(雪克隆),在旧词语中引新意义使用,旧词新用

    事实上,有关词语的数量是多是少,乃取决于“爱斯基摩语”和“雪”的定义,以及怎样在一种语法结构有别于英语(或其他语言)的语言中计算出词语数量的方法[4]

  • 郭德纲
    这个问题我也思考过很长时间。
    限于个人能力,能称得上堪用的语言只有英文和中文,个人体会:
    1.用英语思考和用中文思考逻辑上复杂程度应该差不多。倾向于使用哪种语言思考,是由资料决定的。获得的资料是哪种语言就倾向于用哪种语言思考。中英混杂也比较常见。
    2.科学技术上的演绎性思考,自然语言能够轻松应付。但是非语言的图景化的思考往往更快,更准确。清晰的语言描述,是更“笨拙”的方式,常用于阅读、理解、交流。复杂思考的时候更倾向于用图景化的思考,找到感觉,然后用语言描述出来,类似“降落”到语言上。
    3.哲学、艺术上的思考,会遇到自然语言的边界,类似罗素悖论。细微感情的描述,限于语言掌握水平,也达不到文学作品的精细程度。我会画画,有时候一种感受或者理念用画作表达更直接。

    结论:个人感觉:语言是思维的离散抽样表达。理性超过语言,但表达局限于语言。任何观念的语言表达,都和观念本身有一定差别。人类社会的上限,局限于理性传达的有效性,观念交流的精确性。维特根斯坦的方向才是对的。
  • l
    logic90
    搜了一下,学界还没有答案。。。

    偏向理论研究的一拨人,搞了萨丕尔-沃夫假说

    偏向实验研究的一拨人,搞了符兹堡学派

    理论觉得,思维和语言是强相关的。。。但是实验的结果不支持强相关的这个结论。。。

    至于语言和思维是否存在弱相关,因为设计不出来弱相关的实验。。。所以还有争议

    现在的主流研究,貌似是倾向于实验的。。。
  • 于将军
    学习了…
  • j
    jinseng
    爱斯基摩人的例子其实并不能说明思维的严格程度,反映的只是生活场景、生活习惯而已,跟逻辑思维训练没有任何关系。
  • l
    luolitao
    您思考得很深入。是不是可以这样形容,语言乃至书面语是思维的一种降维的记录形式?
  • l
    luolitao
    再给个信息:

    逻辑语(逻辑语:la .lojban.,英语:Lojban,/ˈloʒban/ (Speaker Icon.svg 聆听)),一种人工语言,是Loglan的后继者,由逻辑语言群(Logical Language Group,LLG)在1987年开始发展而成。最初目标是证明萨丕尔-沃夫假说。它依照形式语言尤其是谓词逻辑构造,而非建基于现有的自然语言。其特点是:言文一致、形意一致、文化中立。
    特点[编辑]

    逻辑语的突出特点之一是无歧义性,无歧义包括言文一致和形意一致两方面,此外另一重要特点是文化中立。


    言文一致[编辑]

    言文一致,是指:

    • 一种发音唯一书写。意味着只要说话人遵守了发音标准,记录人学会了发音规则,就能准确听写,哪怕记录人对于含义和语法一窍不通。
    • 一种书写允许相似但相同含义的发音。即尽管每人有自己的口音,但在允许的范围内,说出来的字可容易辨认出(根据发音标准)含义相同。

    自然语言如中文,一般不能达到这两个条件。例如:“新文学”和“新闻学”是同一个发音形式对应于不同的书写形式(和意义)的例子。而“老子”和“老子”(普通话俗语,代表“父亲”或“我”)是同一种书写形式对应于并不相似的发音形式(和意义)的例子。

    即使是其他人造语如世界语,仍然有言文不一的问题,尽管它们通常也设计尽量避免言文不一致,但是也有许多情况下需要使用停顿、重读等语音形式来区分句子的不同含义(不同侧重点),如此就使得一种书写对应含义不同的发音。

    通过严格的构词法和明确叙述的发音规则,逻辑语大体上达到了上述目标。并且,它的发音规则还有如下特点:

    • 上下文无关:一个书写符号对应于唯一的一类发音形式,无论其在文本中处于什么位置。
    • 严格的等价:对应于书写符号的一类发音形式,无论采用哪一个都是合法的,都被辨认成同一个书写符号。
    • 发音标点系统:使用明确的发音和对应的书写形式来表示其他语言中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直接引语等。
    • 语法功能提示:逻辑语的构词法对单词的语法功能提供了很多提示,不管从发音形式还是书写形式上都能快速判断一个词的功能。配合独有的发音标点系统后,即使一句话只听到一半,也能快速跟上下一句或者下一个有效语法成分,且能对未听全的内容作出相当有效的猜测。

    由于逻辑语的书写规则比较松散,词间空白很多情况下可以省略,因此严格来说一种发音形式对应一种书写形式的要求并未达到。然而,不同的留空方式在语法层面的结构和语义层面的意义完全一致。


    形意一致[编辑]

    形意一致并不是说不存在含义模糊或者笼统的情形。含义模糊,指的是概念本身的模糊,即概念的外延没有明确的边界。例如,“大”、“高”等概念在没有明确标准的情况下就是模糊的。逻辑语用来表达这些概念的词语可以是模糊的,就像自然语言一样,也可以是精确的,一般是通过给出标准来精确化。

    而含义笼统,则是因为有明确外延的概念的涵盖范围太广而出现的。例如,“我坐车”这个表达本身很明确,但可能坐的是摩托车、汽车、甚至自行车。当实际语境需要更明确地表述时,就出现了含义笼统。逻辑语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避免不适当的笼统和模糊并不是语言的任务,而是语言使用者的义务。同时,适当的笼统和模糊往往是文学艺术的必要成分,完全没有笼统和模糊的语言将是没有生命力的。

    但是,自然语言常常会有真正的歧义。这种歧义包括四个层次:

    • 同样的词语(一般指书写形式,但有时候甚至发音形式也相同)有两种以上无关的意义。例如“架子”可以是一种实物,也可以是指为人处事的一种态度。这称为词义层次。
    • 即使每个词语都能正确解读,但是句子可能存在两种以上不同的结构,从而使得整个句子具有截然不同的含义。例如“你被我打”与“你我被打”。这称为语法层次。 英语里更为模棱两可的例子:"Do I not press this?" 可理解为“我是否不应该按这个?”,也可理解为“我不是应该按这个吗?”。很明显,同一个回答(“是的”)会有两种相反的意义。
    • 词语的意义和句子结构都能唯一解读时,仍可能有不同的意义,这可能是语义层次的指称不明等原因造成的。例如“他很高”可以形容他人身高,但亦有可能是形容其技术高明。这称为语义层次。
    • 即使句子的结构和意义都完全确定,但是在不同的场合下同样的句子可能有不同的用途。例如在面试中询问应试者名字是正常做法,但在街上随便拉一个陌生人问同样的问题就很唐突了。这称为语用层次。

    逻辑语通过严格的语法避免出现第二种歧义。由于其文法可以使用计算机程序如YACC进行检查,因此它的无歧义性就如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一样有保证。对于前一种,则通过良好、无歧义的词语定义来避免。对于语义层次,逻辑语允许在必要的时候以任意的精确度对语义予以明确,但仍允许使用者说出不明确的句子。至于语用层次,任何语言层面的规则都无法防止,包括逻辑语。


    文化中立[编辑]

    许多人造语,例如世界语等,一个被人诟病的问题就是它们的语法通常基于某种或者某些自然语言的特征而构建,从而偏离了文化中立(例如世界语就是基于欧洲语言)。另一种文化中立的问题来自于词汇,因为人造语的词汇一般来自于自然语言,因此难免在取材方面有所偏颇。

    通过奠基于谓词逻辑,逻辑语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语法上的文化中立,因为谓词逻辑本身是人类知识的一部分,并不专属于某种文化。但是,逻辑语在语法上的特质更偏向于孤立语,而与屈折语有所区别。对习惯于存在人称、数、性、格等屈折的用户,逻辑语也存在一些可选的外部屈折方式,即对词汇添加修饰项。

    在词汇来源方面,为了尽量做到语言中立,逻辑语的基本词汇(gismu,根词)来自于六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此外,还有一些词汇是来自于其他文化的特定用语,另有部分来自于科学界通用术语。


    发音[编辑]主条目:逻辑语音系

    逻辑语音系为逻辑语之音系。逻辑语力求言文一致,即书写与发音一致,为此订立了严格的发音规则。


    文法[编辑]主条目:逻辑语文法

    逻辑语语法为基于逻辑语之"语法"。作为一门人工语言,[url=]逻辑语[/url]的语法相当严谨。它有严密的词法、构词法和句法以及言文一致的标点系统,可以精确表达许多自然语言难以准确表达的意义。此外,它是一种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对文字的语法进行自动检查的语言,在《逻辑语大全》一书最后一章用YACCEBNF两种文法描述语言对其语法进行了定义。[1]

  • s
    scautc
    回复16#logic90

    我觉得会,语言很多时候是我们思考的载体,各种词汇如同计算机运算的时候调用的各种定义字符或变量。语言逻辑就像if else甚至各种子程序之类的。
  • s
    spectre
    是的,语言对民族性格和文化影响很大,或者说是交互影响
    比如中文里大量的褒义贬义词,其实描述的是同样的事物,附加了描述者的主观意愿。
  • l
    logic90
    语言可以是思维的表象,但是和思维本身不一定相关,也许语言只是个单纯的工具

    比如,肌肉的动作同样可以表达思维。。。但是不同的肌肉动作会影响思维吗?
  • 郭德纲
    回复43#luolitao


    是的。所以其实最核心的就是 “任何观念的表达,都和观念本身有一定差别”。我说完这句话,但可能这句话并不完全是我的理性所想表达的意思,看到这句话的人,由语言上升到观念的过程,又会产生多种多样的差别。
    我们赖以理性思考的工具是观念和观念的演绎,当传递复杂的观念时,比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尤其是广播式的,社会化的传播,造成的观念差异可能比想象中巨大。
    目前行之有效的避免观念差异的方法是公约:(法律、道德)以及观念充分表达产生的碰撞(类似工程上常用的差分提高精度的方法)这牵扯到某种自由不多说了。。

    我认为这就是语言的局限。
  • C
    CNV
    你们还是跟德国人做同事少了…

    办事马虎、毫无道德的德国人其实很常见的。
  • 屋大维
    语言对人的影响非常大。

    直接拿计算机语言来举例就行了,不同语言的程序员,脑子里的思维很不一样。C++程序员和JS程序员,两个人风格会差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