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蔚来为啥不做混动?

  • Z
    Zac
    不懂汽车, 是技术上需要很大改动吗?
    喜欢毛豆Y,但纯电在北方太不友好了...
  • g
    genesisx
    发动机怎么来啊····你看理想也是收了力帆才搞发动机,而且发动机还是长安的(好像是车家说的)。而且发动机技术啥的不容易做啊····
  • r
    roasn
    混动比纯电复杂得多得多
  • 幻魇惊梦
    发动机、变速箱技术比电动技术难得多
  • 我是大神
    个人感觉,纯电好做,油车反而不好做,像是传统车厂,搞纯电应该是好做的,直接发动机换成点机就好了,但是要经过长时间测试才行,像国内做东西的尿性,基本上做出来就想卖了,没有长时间测试
  • o
    octan
    难度太大了。

    就像机械硬盘和固态硬盘。 你看看做机械硬盘的有几家,做固态硬盘的又有多少家
  • b
    bxhaai
    算了吧还是好好搞纯电车,混动就麻烦非常多了,不止发动机 变速箱这些,光是零件就能多很多,供应链 成本之类的飞速上升,特斯拉 蔚来这些纯电车企也压根就没 发动机 变速箱的基础累积啊
  • 夜落孤舟
    做混动,不如把软件还有当前硬件做的更牛逼。。。。。

    理想现在曾程式也考虑准备做纯电。。。
  • 天气真好
    没那个内燃机技术。。。
  • y
    yachi2008
    发动机,变速箱,电机和电池。将这些东西匹配好是很难的
  • i
    iaminheu
    喜欢混动 那么多选择 不用纠结

    时间是有限的 做好某一个领域更重要
  • 一日
    为啥iPhone当年不出个外接键盘?
  • G
    GoGo_X
    电动车的难度低多了,内燃机技术有巨大的技术鸿沟
  • J
    Johnlee
    现在投资混动,两种情况:

    1,本身没有基础,不是脑残,就是想赚快钱,这是理想。
    2,本身有基础,趁着最后的夕阳赚一笔,这是BYD
  • y
    yakev999
    这个比喻挺恰当
    还有就是中国的摩托车和中国的电动车
    纯电完全是电机驱动,应该比内燃机简单吧。
  • 圈套
    内燃机国内车企做了这么多年了,有几个能拿得出手的,纯电嘛
  • s
    shuhanks
    理想one从一个车的角度来说比es8强太多了
  • J
    Johnlee
    这个无所谓,这么少的车影响不了大局。关键是方向对不对,理想的车和GM的volt一样,本身套用一个话来说是路线错误。国家的总体政策是不支持的。所以理想也要上纯电车了。
  • s
    silverse
    这比喻有点不恰当...

    SSD门槛一样不低,现在做的人这么多很多都是拿方案过来贴个牌而已,HDD贴牌卖利润太低没有意义
  • 看我的右脸
    这一抹夕阳在北方就和照片一样会定格很久
  • p
    pega_sea
    两田做了这么多年的东西都还有小问题,新兴车企上来就玩混动就是自讨苦吃,纯电就容易的多了
  • J
    Johnlee
    这要看国家政策。中国2050之前一定会完全禁止掉的,对于国家的汽车产业政策来说,这是关键,是中国汽车赶超发达国家的唯一之路,不可能推迟,只会提前,看不到这一点,就不理解为啥电车三傻这样受追捧。
  • 看我的右脸
    近30年足够了,从90年代国内开始有私家车开始到今天也就30年。无非就是混动在北方,纯电在南方,应该这么说混动和纯电抢的都是纯燃油车的市场。
  • t
    timtu
    蔚来搞电动了?不是江淮做的?
  • w
    waynelrf
    这就和我为什么不上清华一样
  • s
    shiori_2003
    HDD你也贴不了牌,全世界就4家做机械硬盘的:希捷,西部数据,东芝,三星;即便oem盘上也是有原厂标的。

    SSD能做的就多了去了,首先颗粒就有镁光,intel,东芝,三星,紫光等。。。然后主控至少有10家,有几家还出整体配套方案的,你照着做就能生产产品了。

    贴牌SSD就跟山寨intel主板一样没技术难度,只要能采购到芯片,国内pcb做一下,smt厂贴装就能上线销售了。
  • b
    balde23
    不会做啊
  • C
    Celia
    油车也做不好呢……混动太难了……
  • d
    daonue4
    1.平衡,两田的混动是菜车,阿特金森循环发动机。
    2.加法,最好的是宝马,纯粹在燃油车的基础上增加电池和电机,成本失控。
    3.减法,理想One,一个中大型SUV在高速巡航功率在40kw,高功率2.0T一般不超过1400转。三缸1.2T,最大功率60kw,脑补一下转速,震动、噪音,只能电量保持,不能充电,因为功率根本不够,发动机也不能长时间最高转速。因为电驱动,提速流畅一些,但是40kwh的电池,意味着,电池组的放电功率有限,1C放电才40kw,200KW的加速,放电倍率已经5C,四驱就是拿来跑01做广告的,实际锁死了全时后驱。
    4.纯粹,纯电动的续航可以覆盖市区、市郊,大部分生活场景,缺陷是必须有桩才能上车,强扭的瓜不甜。
    没有啥都强的东西,一分钱一分货,没钱就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好权衡,还是推荐两田的菜车。
  • b
    biggid
    没有发动机
  • 甘蔗两头都甜
    什么是PPT卖车呀,你搞混动,老板都不懂,让他怎么吹PPT。。
  • 别期望
    1.能源结构安全问题

    2.日本佬的内燃机领先的太多,这条道很难追
  • 天上飞车
    你是想说当年三星的amoled吗
  • 我是大神
    这玩意烧屏啊,固定一个画面时间久了,有重影
  • b
    backer510
    供应链。就和油车厂出纯电一直缩头缩脑一个道理。
  • x
    xinflylli
    技术没积累,光是动力总成的个体问题估计就搞不定,更别说整合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了,难度比较大,没积累基本搞不成。

    众泰这种做了多少年车了,排放到了国6就直接躺倒了,一没钱二没技术,完全搞不定。
  • x
    xinflylli
    理想也要上纯电车了?

    目前在开发的增程就有三个了M02, X01和X03,再上纯电,理想的研发没那么多人啊,同时开发四款车不要了老命了,哪有那么多资源 。
  • b
    boyinfly
    不是长安的发动机,是东安动力的,技术应该源自于三菱,最早给哈飞松花江面包车做配套的。
  • b
    boyinfly
    理想哪有技术研发?只有一堆码农搞搞车载系统,其他的都是外包给供应商去搞的,理想提要求,供应商出配套方案而已,发动机买东安的,增程器是德尔福和李斯特的,电芯和电池包都是宁德时代的,电驱控制是汇川提供的,前驱启动电机是联合电子的,后驱启动电机是博格华纳的,热管理系统和冷凝器都是法雷奥的,冷却管和中冷管都是中鼎的,油箱总成是东熙的。

    中控屏是京东方的,车载系统是德赛西威的,显示屏玻璃是康宁的,语音识别是小米小爱同学,车载芯片是高通和德仪的,ESP、EPS、iBooster、超声波和毫米波雷达都是博世的方案,ADAS是易航的,视觉芯片上mobileye的,行人提醒是万都海拉的,悬架系统是马瑞利的,电子档杆是马夸特的。

    座椅是佛吉亚的,安全带和安全气囊是均胜的,后视镜麦格纳的,铝板是诺贝利丝,钢材是宝钢的,油漆是巴斯夫的。
  • b
    bigheaddog
    发动机 变数箱哪里来~
  • h
    hiapk
    混动还得油电配合,如何配合。这可比纯电来的难
  • x
    xinflylli
    技术整合也需要研发啊,供应商只管做自己的,和别的接口哪个供应商会认真搞。
    任何一家主机厂,即使是传统主机厂,三大件也不一定都是自己做的啊,更别说其它的零部件了。

    然后你又列了这么多,是想说明啥呢。
  • b
    boyinfly
    说明各家供应商在理想项目中互相配合的不错

    传统主机厂有很多都是自己搞核心零部件的,比如奔驰就是自己研发生产发动机和变速箱,从民用车到商用车都是。
  • e
    eminemkun
    一个是造交通工具
    一个是造电子产品
    肯定路线不对
  • a
    ascari
    應該說各種合併後,只剩三家(三雙HDD是ST旗下了),差點就剩2家,WD-ST合併失敗

    以前還蠻多的,邁拓昆騰(現ST) 富士通(現東芝) 『日立 IBM(長城),2家合併成HGST,再並給WD』,康納(現ST)『日電、日本勝利、三菱電,合併賣給了東芝』

    連松下和索尼都曾有自己的硬碟部門和研發團隊,前者在東芝手上,後者轉給了日立
    但是如果回到90年代,HDD市場群雄爭霸的現象並不比現在SSD差多少
  • x
    xinflylli
    我刚才说了啊,传统主机厂不一定全部自研,奔驰也采购爱信的变速箱,宝马也大部分用ZF的,但是同样的ZF变速箱,宝马用就很平顺,也很聪明,别的主机厂就不行。这说明整合也需要功力,不是随便阿猫阿狗都可以。

    但是不能说因为都是外面采购的就没有研发能力。早几年Volve与JLR都没有自己的发动机,分家之后买福特的用,但是能说Volve和JLR研发能力差么?后面自己搞出来的发动机功率扭矩都不差吧。丰田也是外采的变速箱,也不能说丰田没有研发吧。

    现在是否自主研发,主要还是看开发时间与成本,在资源足够的情况下,如果产品量大,自研是有好处的。但是当项目属于时间紧任务重且量小不好分摊的时候,外采的吸引力理大。通用和死对头福特都一起搞纵置10AT了,就是为了摊成本。